本章梳理總結了中關村示范區全面創新改革主要做法及成效。以“1+6”、“新四條”、“新新四條”為代表的中關村系列先行先試政策不斷深化,加強改革頂層設計,在外籍人才出入境管理改革、工商管理、食品藥品監管及產業發展等領域取得了新突破,進一步打通了科技經濟價值鏈,加速了創新資源的集聚,產生了融合創新效應。同時,對中關村繼續發揮好改革“試驗田”功能,提出了積極開展新一輪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試、開展科技創新體制改革試點、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政府監管服務改革試點、構建跨京津冀科技創新園區鏈等建議。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簡稱“中關村示范區”)是改革開放的產物,起源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是我國第一個國家級高科技園區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關村的發展始終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國務院先后8次對中關村的發展做出重要決策和部署,推動中關村示范區建設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成為我國體制機制創新的改革試驗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承擔起先行探索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經濟競爭、引領全國創新發展的重大使命。2013年9月30日,中央政治局在中關村示范區舉行第九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講話時強調,中關村作為我國第一個高新區,在國家科技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已成為我國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面向未來,中關村要加大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為在全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更好發揮示范引領作用。近年來,中關村示范區圍繞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堅持全面創新改革,不斷強化政策先行先試力度,積極探索科技創新改革新路徑,不斷取得新突破。
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全國科技創新中心,不僅是中央對北京的要求,也是北京面向未來的戰略選擇。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不僅要在我國科技發展中處于領先地位,主導全國創新發展的方向,引領國家創新發展的進程,同時也要在國際科技競爭中有話語權、有主導權,成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對全球科技發展具有重要影響。這就要求北京在“十三五”期間,在戰略思路、路徑選擇、制度建設和政策環境等方面做出重要突破,為提升首都創新能力奠定基礎。
全文 >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不僅對北京率先形成創新驅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常態具有戰略意義,而且對推動全國經濟發展方式整體轉變和我國融入全球創新體系也具有深遠影響。結合國家戰略和首都定位,立足自身發展實際,從戰略角度看,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關鍵是要把握好驅動與帶動相結合、改革與激活相結合、權益與責任相結合、聚合與發散相結合、總體戰略與階段目標相結合等“五個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