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機器人技術是國家戰略性高技術,《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明確提出將機器人產業作為我國制造業重點突破發展的領域之一。北京智能機器人技術研發水平處全國前列,科技資源豐富,產業鏈初步形成。本章通過對國內外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情況調研,摸清了北京智能機器人產業現狀,分析了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所面臨的技術瓶頸和產業壁壘,提出了北京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政策建議,為政府相關部門制定產業推進戰略提供了決策參考。
現代機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紀中期,其技術背景是計算機和自動化的發展以及原子能的開發利用。隨著機械、信息、材料、控制、醫學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快速發展,智能機器人已經廣泛應用于汽車及汽車零部件制造業、機械加工行業、電子電氣行業、醫療康復、家庭服務、特種應急等諸多領域中。
目前,國際上對智能機器人的定義并無統一說法,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給了機器人一個初步的定義“機器人是一種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機器,它能完成有益于人類的工作,應用于生產過程稱為工業機器人,應用于特殊環境稱為專用機器人(特種機器人),應用于家庭或直接服務人稱為(家政)服務機器人。
智能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具有明顯的產業帶動作用。隨著智能機器人的發展,將會帶動位于產業鏈上游位置的機械、信息、材料、控制、醫學和人工智能等基礎學科和專業的技術進步。同時也將帶動其下游行業應用等配套延伸的快速發展。下游產業的發展,又會產生更多的需求,從而反饋到整個產業鏈中,促使智能機器人產業鏈本身的發展。這是一個循環的過程。
本章采用大數據對京津冀三地的企業發展實力、活力和創新力進行測度。研究結果表明:從企業綜合實力來看,北京最強、天津其次、河北較差;從綜合聚類來看,北京首都功能核心區(東城、西城)和城市功能拓展區(海淀、朝陽、豐臺)企業綜合實力最強,天津僅濱海新區、河北僅石家莊市居第二序列。本研究還將京津冀與長三角、珠三角進行企業綜合實力對比研究,研究發現:三大都市圈首位城市優勢都非常顯著,京津雙核效應并不明顯;三大首位城市比較,北京在企業實力、創新力和綜合實力方面都是最高,上海在企業活力水平方面最高;從企業發展均衡性來看,京津冀內部發展落差最大,珠三角發展最為均衡,長三角的城市等級體系最為合理。在此基礎上,研究提出了加大非首都功能疏解力度,促進區域內企業協同發展;北京應在企業空間布局上實現“內外有別”;天津應避免“一支獨大”,實現區縣間相對“均衡發展”;河北應實施三大重點戰略,實現企業發展的“提質增量”等政策建議。
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本“細胞”,其健康與否關系到整個區域的健康發展。對京津冀企業發展指數進行測度,有利于弄清區域內企業總體的發展態勢,找到制約區域協同發展的關鍵因素,從而出臺更具針對性的政策,實現企業層面的京津冀協同發展。
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本章從京津冀區域協同創新入手,梳理了京津冀區域協同創新發展現狀,闡述了京津冀區域協同創新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形勢,分析了協同創新發展中面臨的體制機制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分工合作等挑戰,從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協同推進其他創新,統籌推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打造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協同推進北京“四個中心”建設等方面提出了基于協同發展的京津冀區域深化改革頂層設計框架。
在京津冀協同創新發展背景下,以創新驅動為目標,以推動科技創新為核心,以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為方向,開展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改革的先行先試,積極統籌推進科技、管理、品牌、組織、商業模式創新,統籌推進“引進來”和“走出去”合作創新,加強政策統籌、方案統籌、力量統籌,打造創新者的社會,加快形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
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而協同創新是協同發展的引擎。實現協同創新,其核心就在于要破解制約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體制機制障礙,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的發展,統籌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和政策鏈,需要加快在京津冀地區開展全面創新改革。因此,以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為目標,以推動科技創新為核心,以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為方向,對京津冀區域開展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體制機制改革先行先試,成為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