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我國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系統全面的部署,在理論上有一系列重大創新,在政策上有一系列重大突破,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隨著首都城市的快速發展,北京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的挑戰和壓力越來越大,提高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精細化水平的任務越來越繁重。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首都科學發展,更好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這既是首善標準,更是首都責任。然而,如何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最大限度釋放改革“紅利”,成為北京落實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一招和重大課題。
北京市委市政府一直在努力破解這一命題。其歷次改革的實踐和理念都貫穿著一條清晰的主線,那就是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提高首都可持續發展能力。尤其是2009年實施“科技北京”行動計劃以來,北京市以服務國家創新戰略和促進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激勵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促進科技創新發展,推動首都經濟走上高端引領、驅動發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為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作出了積極探索。
2012年,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北京市委市政府召開了全市科技創新大會,發布了《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首都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明確提出率先形成創新驅動發展格局的奮斗目標,這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實踐軌跡折射出了北京在破解困局、破解難題時的改革自信與自覺。
北京在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科技創新能力、人口資源環境、文化特質等方面面臨著諸多挑戰,其中,科技創新能力是影響能否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否走出一條有別于傳統模式的超常規發展道路的核心因素之一。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建設,是深化北京科技體制改革、提升北京科技創新水平的一項重要內容。近年來,北京在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和成效,但是也存在著研發投入結構不均衡、投入強度相對國外較低、缺乏創新領軍企業以及政策環境有待進一步完善等問題,北京應從全國科技資源配置的整體來考慮創新主體建設問題,把加強創新資源融合作為提升創新能力的關鍵途徑,引導企業加強研發機構建設,并尋求在政策上的進一步突破。另一方面,對于首都而言,中央在京單位在科技資源配置及企業創新中具有舉足輕重的獨特作用,在京中央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北京創新活動中的主體作用尤為突出,積極促進中央在京高校和科研院所參與北京創新活動,有利于促進科技資源的高效利用,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對于提升北京市創新能力、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具有重要意義。其主要對策建議有:基于需求調查有針對性地與中央在京高校和院所積極對接;設立專項資金,建立協調服務科技項目落地的機制和常設機構;制定適宜的優惠政策,促進新型研發組織發展;充分發揮中關村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落實和制定有利于提升北京創新能力的政策;培育與建設在京的產業創新聯盟,發揮各類聯盟在北京產業組織和產業技術創新中的載體作用;通過多樣化激勵政策實施引導科技人才向企業流動。
全文 >新型應用型科研機構是近年來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新生事物,也是眾多省市聚焦研究的創新熱點話題之一。但是,新型應用型科研機構究竟新在何處,如何引導、支持和鼓勵新型應用型科研機構的健康發展,仍然各有自其表。本文將從一些典型案例入手,剖析新型應用型科研機構的基本特征,并對新型應用型科研機構發展的前景進行分析,進而提出首都加快新型應用型科研機構發展的建議。
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