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北京建設成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是堅持和強化首都城市功能定位,促進城市發展,提升國際影響力的重要環節。近日,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2017首都“創新人”大數據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當前,制度約束已成為影響首都創新人才發展的重要因素,未來,應將北京的疏解功能與完善治理結合起來,在當下與未來之間作出公平合理的權衡取舍,建設包容性社會,通過“好的治理”實現人才“好的發展”。
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關成華教授表示,該《報告》運用大數據工具和方法對首都創新人群的規模、結構和問題進行了分析,指出了生活在首都北京的“創新人”的三大特征、面臨的三重挑戰,并對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城市給出了政策建議。
特征:北京創新人才總量巨大“職住分離”
《報告》研究發現,居住于北京的“創新人”規模為320多萬,占北京市常住人口的14.8%。其中,平均每7個北京常住人口中就有一個“創新人”,總數超過了硅谷所在地——舊金山灣區三大城市(舊金山、圣荷西和奧克蘭)的總人口之和。
“創新人”在人口的結構特征中,性別差距并不明顯,男女性別結構為57.7∶42.3,男性略占優勢,但女性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從年齡結構看,主要以中青年為主,50歲以下占比為77.7%。
在空間特征上,工作地集中特點明顯,“職住分離”現象嚴重。“創新人”的工作地在城市中心區域(海淀、朝陽、東城、西城、豐臺)集聚效應顯著。居住地則相對分散,東城、西城等城區工作屬性明顯強于居住屬性,昌平、通州等城區居住屬性明顯強于工作屬性。
挑戰:北京創新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需要大量優秀人才,但北京的創新人才供需矛盾仍比較突出。創新發展階段對人力資本增長要求很高,2015年北京常住人口中本科及以上學歷人數占比為22.61%,從絕對量上看,大幅落后于美國東西兩個創新中心城市——波士頓市和舊金山市,其擁有本科及以上學歷人數占比分別高達46.6%和55.2%。而2000年北京常住人口中本科及以上學歷人數占比僅為14.81%,15年間僅增加了7.8%,增幅也落后于波士頓市和舊金山市。而未來北京的“創新人”需求仍然旺盛。
《報告》指出,從供給角度來看,首都“創新人”還面臨兩個重要挑戰:一個是近年北京對外地“創新人”的吸納在減緩,另一個是由此帶來的“創新人”老齡化的挑戰。在未來5年內,首都“創新人”60歲以上占比將上升為11%,進入嚴重老齡化階段,面臨供給壓力。
此外,目前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面臨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創新成本較高。從通勤時間來看,23.3%的首都“創新人”單程通勤時間在一小時以上,14.3%的首都“創新人”單程通勤時間超過80分鐘。在此基礎上,僅以經濟損失核算,以交通成本為例,首都“創新人”每年通勤時間造成潛在經濟損失約為1300億元,超過2014年全國一半左右的地級市和西藏自治區一年的GDP。
最后,制度約束是影響首都“創新人”發展的重要因素。外地戶籍“創新人”是首都“創新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首都“創新人”中外來人口比例占56.4%。但是,近年來取得戶籍的首都“創新人”比例呈現下滑趨勢,“戶籍鴻溝”已經影響了北京對外來“創新人”的吸引力。
建議:突破制度約束,促進包容性發展
針對以上北京在創新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報告》也給出了四項建議。
一是要意識到人才即財富,創新需要構建多樣性的創新團隊,需要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才。應重新界定創新人才,有“大人才”的視野,合理評估自身的人才優勢,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的人才分工合作、各展所長,才能實現首都創新發展。
二是要意識到知識即資本,要加強教育、培訓、健康多元投入,提升城市人力資本質量。應利用好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教育資源富足的優勢,為創新人才提供多種教育、培訓機會,使他們變得更加有技能和效率。
三是要意識到城市即居民,要動態考量創新人群需求,以需求促供給,改善城市創新環境。對于城市而言,居民也是一種富有創造性的資源,應讓基礎設施為人的創造性活動服務,而不能讓人的創造性活動為基礎設施服務。盡管現階段城市規模的急劇發展對城市短期發展帶來一定壓力,但應該看到,城市規模的擴張特別是創新人才的增加,其帶來的是巨大的市場潛力。不能因為需求旺盛而限制供給,而應利用需求引導和增加供給。
四是意識到治理即服務,要以人為本,提升治理能力,突破制度約束,通過“好的治理”實現“好的發展”。要充分認識外來人口對于北京的重要作用,大量研究已經證實,外來人口的流入不是城市的負擔,而是城市經濟繁榮的主要源泉。未來,北京應將疏解功能與完善治理相結合,以服務創新人才發展為核心,完善治理機制,在當下與未來之間作出公平合理的權衡取舍,消弭“戶籍鴻溝”,推進福利均等,建設包容性社會,增加不同利益主體對城市發展目標和理念的共識和認同感,以“好的治理”實現“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