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李建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所長、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委員。
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從2015年以后下降到6.7%左右,近期受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大家對未來的發展信心不足。但我認為現在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是一個非常正常的增速。
中國經濟經過四十年的發展,實現了持續高速增長。從支撐經濟增長的三要素勞動力、資本和技術進步看,勞動力要素方面,經過我們的測算,中國的勞動力將從2017年的峰值7.76億人下降到2025的7.6億人,未來每年勞動力都會減少,未來經濟增長將面臨勞動力供給不斷減少的制約,這也是相關部門倡議延長退休年齡,增加勞動力供給很重要的原因。勞動力的下降趨勢這是沒法改變的,因為即使現在全面放開生育限制,新出生人口也只能影響到未來二十年之后的勞動力供給。
資本要素方面,現在社會資金供給充裕,已不像改革開放初期或者90年代缺錢沒錢,只是仍處于錢多錢貴狀態,這是當前發展階段的階段性現象。
技術進步方面,首科院做的創新、技術進步方面的研究已顯示影響技術進步有很多因素,包括營商環境等等,但是無論是什么樣的因素,技術進步是有規律的,按照每億元產值對應勞動力人數這個指標來測算,我們發現到2025年,每億元GDP(1978年價格)將下降到0.31萬人,表示更少的人能夠創造更多的價值,并說明了技術進步的水平高,但總體上看技術進步的速度是在下降的。當然,近年來我國自主創新發展很快,我國PCT專利申請量占全球比重已從2000年的0.84%提升至2017年的20%多,僅次于美國,且超過了日本。但是,我們的后發優勢正在迅速弱化,隨著中國與發達國家技術進步差距的不斷縮小,我們已很難能夠再從國外直接學習或者引進技術,當前我國的技術進步更多的是依靠自主創新,雖然現在自主創新發展很快,但受后發優勢弱化影響,總體技術進步的速度還是在下降。
勞動力供給規模的減少和技術進步速度的下降,決定了未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必然是不斷降低的,根據我們的測試,由勞動力供給規模和技術進步速度決定的經濟增長能力或潛在增長能力,將從目前的7%左右下降到2025年的5.2%左右,之后還會進一步下降。
根據這一判斷,目前6.7%左右的經濟增長速度接近潛在增長率,是合適的速度,未來經濟增速的進一步下降,也是必然趨勢,我們要正確的看待當前及未來的經濟增長,從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角度來看,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是充滿希望的。
*本文整理自李建偉在“2019首科新年論壇——創新驅動首都高質量發展”上發表的專題演講。
編輯:笑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