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創新被放在黨和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國家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在黨和國家全局中的戰略地位顯著提升,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的重大變化,整體創新能力和創新效率顯著提高,取得豐碩成果,中國的科技創新由過去的跟跑為主,逐步地轉向更多領域中并跑、領跑,實現“三跑并存”。
在取得豐碩成果的同時,同樣要認識到我國的科技創新發展仍有短板,對于未來科技創新工作,應有更多的思考與反思。
科技創新的反思
中國科技創新發展當前主要面臨兩方面的問題,其一是科技成果轉化,其二是基礎研究投入。
1?科技成果轉化
五年來,全社會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1%,規模躍居世界第二位,但大規模的投入和令人驚訝的投入增長速度似乎并沒有有效的轉化為科技成果。在多個創新指數排名上,投入都是中國的拿分項,而產出都是給中國拉后腿的項目。科技成果轉化不暢極大的阻礙了科技創新發展。?
在過去的五年間,國家已經出臺了多項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和法規,包括賦予科研人員在科技成果收益權、使用權、處置權方面的相關權益,各地方政府和科研機構也在積極探索。例如2015年修訂后的《中國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中規定,國家財政支持的科技項目所產生的科技成果,在轉化應用中的收益凈收入50%以上可由發明人享受。
而此次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從頂層設計上對科研人員科研成果的所有權問題提出了一個探索中的部署,同時還提出落實和完善創新激勵政策等強有力的建議用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2?基礎研究投入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字,2015年1.4萬億人民幣的研發費用中,只有5%投入到了基礎研究上,10.8%投入到了應用研究上,而高達84.2%都投向了開發。在中國,開發上的投入遠多于在基礎研究上的投入。
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是保證我們在“三跑并存”中更多“并跑”和“領跑”的關鍵。此次政府工作報告中也重點提及,要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啟動一批科技創新重大項目,建設一些高標準的國家實驗室。意圖通過一系列政策,補足短板,保障基礎研究投入穩步增長。
科技創新中的工匠精神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加強制造強國建設,全面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推進與國際先進水平對標達標,弘揚工匠精神,來一場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這是工匠精神自2016年連續三年出現在了政府工作報告當中,其中所蘊含的精神同樣值得科技創新工作者學習。
工匠精神可以用幾個詞來詮釋。第一個詞是“敬業”,就是對職業的敬畏、熱愛;第二詞是“精益”,就是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第三個詞是“專注”,就是對細節的耐心、執著和堅持;第四個詞也是最重要的一個詞是“創新”,就是不斷追求突破,追求革新。
以字釋義,“工”的本義指的是工匠的尺子,后來引申為精巧的意思,工匠就是指有非常精巧的構思而且造詣非常高深的人,大家經常說的一個詞“匠心獨運”,就是獨創性地運用精巧的心思,這和創新的本質是一致的,所以工匠精神最基本且又最重要的一個內涵應該是創新,可以說,“無創新,不工匠”。
建設高端智庫,離不開對這個行業的敬畏、熱愛和執著;離不開對研究成果的精益求精、追求完美;離不開對研究領域的專注專心、堅持堅守;更加離不開不斷革新,不斷突破的創新精神。因此,在智庫的建設過程中,應該秉承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用工匠精神打造“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高端智庫。
注:*本文根據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團隊成員才廣治、梁媛在“首科創新匯”第十三期上發表的發言整理。
編輯: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