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日,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關成華,研究主管高海洋與院長助理劉楊,在《中國發展觀察》2023年第11-12期發表理論文章《鞏固創新跨越新優勢? 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科技創新有其內在規律,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科技創新發展歷程及經驗符合后發國家科技創新演進的基本邏輯和特征。文章首先依據后發國家科技創新演進的規律,分析了不同階段采取的“模仿型”“趕超型”“領先型”創新策略;然后,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科技創新實踐的歷程及成效進行總結,以便鑒往知來;最后,提出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幾點思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在綜合研判國際形勢、準確把握科技創新內在規律的基礎上,先后提出“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等重要論述。
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舉旗定向,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成了向世界科技強國邁進的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確立了到2 035 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奮斗目標,黨的二十大報告則提出到2035年,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
2023年,恰逢中國改革開放45周年,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上,總結科技創新演進的內在規律,回顧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科技創新發展的歷程,立足當前國內外形勢與現有格局,
進一步提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背景下科技創新事業發展的建議,對于創新型國家建設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
后發國家科技創新演進的主要階段及內在規律
科技創新戰略需要確定其自身的發展模式,這是區域創新體系構建的基本綱領,
決定了區域創新的方向、目標和路徑。與一般戰略不同,科技創新戰略具有多層性和組合性,從單一維度來看,后發國家科技創新演進往往會采取三種創新策略的不同組合以實現創新戰略目標,即“ 模仿型”“ 趕超型”和“ 領先型”創新策略;從階段劃分來看,可以分別簡稱為“ 跟跑階段”“ 并跑階段”和“領跑階段”。三個階段和三種創新策略并非絕對對應關系,而是不同階段各有側重,呈現不同特征和規律。
?
01 跟跑階段:以“模仿型”創新策略為主,積極補短板,重在“人有我有”
跟跑階段,后發國家因自身技術、資源、知識等匱乏, 以模仿型創新為主,對市場上現有產品、技術進行引進、模仿和學習,以期實現“人有我有”“人有我用”的目的。
一般而言,一項新技術、新產品從誕生到完全使市場飽和需要一定時間,所以創新技術或產品投放市場后還存在一定的市場空間,使技術模仿成為可能。跟跑階段,后發國家主要是引進先發國家的先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和應用,并探索和孕育“二次創新”,但創新能力偏弱,以應用為主。此種方式容易使本國對他國的產品和技術形成習慣性依賴。
為了避免陷入長期的產品和技術依賴,后發國家會根據自身技術、資源、知識等的儲備情況逐步往“
趕超創新”策略轉移,強化“ 二次創新”能力,以期通過“ 二次創新”逐步實現產品的國產化、技術的自主化和產業鏈分工的升級。一方面,沿著產品價值鏈的“ 微笑曲線”攀爬,將附加值低的環節放棄或外包,逐步轉向附加值高的環節;另一方面,
沿著產業鏈往上游延伸,愈發重視研發階段的創新成果產出。
?
02 并跑階段:以“趕超型”創新策略為主,開拓新藍海,重在“人有我優”
并跑階段,后發國家已然具備了一定的技術、資源、知識儲備,雖然與發達國家相比尚有較大差距,但經過前期積累,在特定領域或賽道已經擁有了一定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優勢,以期實現從“人有我有”到“人有我優”的過渡。
該階段的發展策略逐步由“ 模仿型創新”過渡到“ 趕超型創新”,側重于“ 二次創新”能力的強化和提升,即在引入他國技術后,經過汲取其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進一步開發創造出更富有競爭力的產品或技術。并跑階段,后發國家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愈發增強,后發國家與追趕目標國的創新差距越來越小,導致技術引進的空間越來越小。此時,后發國家對外可能面臨先發國家的競爭甚至技術上的局部壓制,很容易陷入價值鏈上的“低端鎖定”。
從歷史實踐經驗來看,只有部分國家完成了創新趕超。一方面,后發國家在原有的技術賽道上依靠強大的“二次創新”能力獲得新的技術突破,實現“后來居上”,側重于“
漸變型創新” 范式;另一方面,后發國家基于前沿技術和市場需求,直接識別、采納該時點最新、最成熟的技術,站在較高的技術起點進行快速創新,獲取尚未被先發國家占領的市場,最終實現創新趕超。這種模式一般被稱為后發國家的“ 蛙跳模式”,側重于“ 突變型創新”范式。
?
03 領跑階段:以“領先型”創新策略為主,勇闖無人區,重在“人無我有”
領跑階段,后發國家已經有了體系化的技術優勢、豐富的知識儲備以及人才隊伍優勢,在特定領域相比于發達國家已經擁有比較優勢,以期通過進一步努力實現從“人有我優”到“人無我有”的過渡。該階段的發展策略逐步由“
趕超型創新”過渡到“ 領先型創新”,側重于“原始創新”能力的培育和強化,即逐步進入無人區,無技術可模仿、無經驗可參照,完全在人類現有認知的基礎上進行自主創新,一旦實現突破,就擁有了強大的比較優勢和領先優勢。
領跑階段,后發國家的后發優勢充分彰顯,因為在部分領域或賽道的突出表現和創新成就對發達國家造成了較大程度的影響,發達國家為保持自己的比較優勢和核心競爭力,通常會對后發國家的科技創新進行不同形式的圍追堵截。此種情況下,后發國家面臨著嚴峻的外部挑戰,需要時刻應對各種發難。從歷史實踐經驗來看,突破“中等技術陷阱”約束是躋身世界頭部科技強國之列的必經之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搶占先機,
既要妥善處理好各種矛盾,又要堅持科技自立自強,過程較為漫長,但具有時代意義和歷史價值。
?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科技創新跨越發展歷程
縱觀中國改革開放的4 5 年,科技創新實踐與演變歷程呈現了“ 模仿型創新”“ 趕超型創新”和“自主型創新” 等創新策略特征,不同時期側重點不同,更多時候兼顧了多種策略,且在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產業領域呈現不同特征。
?
01 逐步嵌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體制機制創新不斷邁上新臺階
自1978年以來,中國逐步嵌入世界科技創新網絡,發展策略以模仿型、趕超型為主,體制機制創新不斷邁上新臺階。
一是開放合作大門打開, 科技創新事業迎來歷史發展契機。19 7 8 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同年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通過了《1978— 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為改革開放新時期發展科學技術的基本方針政策奠定了理論基礎。此后,鄧小平先后訪問日本、美國,中國開放合作的大門逐步打開,
不斷從發達國家引進先進技術和工業。1985年,《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發布,科技創新重點逐步由原來的國防科技向經濟社會發展轉變。
二是外資進入,為中國科技創新事業注入新鮮血液。1986年,《國務院關于鼓勵外商投資的規定》正式發布,明確規定了“ 吸收外商投資,引進先進技術”,鼓勵外資入境。1993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并頒布了《科學技術進步法》,為我國科技法制建設奠定了重要基礎。1994年,國務院發布的《9 0 年代國家產業政策綱要》提出“為了換取關鍵技術和設備,允許有條件地開放部分國內市場”。1995 年,黨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首次正式提出實施科教興國發展戰略。19 9 6 年,《技術創新工程綱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關于“ 九五”期間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決定》相繼出臺。
三是明確了創新型國家的建設目標,科技創新事業邁上新臺階。2 0 0 6 年發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 0 0 6 — 2 0
2 0 年)》首次提出“ 自主創新” 一詞,并確定了“自主創新, 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16 字指導方針,鼓勵創新主體開展二次創新,并提出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定量目標。同時,完善了相關領域的法律政策體系,為技術創新和產業的良性發展夯實環境基礎。
?
02 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部分科研成果逐步展現領先優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創新型國家建設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趕超型”及“領先型”創新策略在局部得以彰顯成效,一些前沿技術進入到并跑、領跑階段,部分科研成果初步具有全球領先優勢,且取得重大歷史成效。
一是中國科技創新發展進入全面深化改革階段。2012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總結了中國在參與全球科技競爭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明確了發展原則和主要目標。2 016 年,國務院印發《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明確提出世界科技強國建設“三步走” 戰略,確立了“ 到2050 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的建設目標。
二是科技創新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疤煅?span lang="EN-US">FAST”落成、C919 大型客機首飛成功、“ 墨子號”成功發射、中國光量子計算機誕生、“ 復興號”動車組列車順利運行、天舟一號華云飛船順利交會對接、0 01A 型國產航空母艦順利下水、可燃冰試采成功、中國首臺泵后擺火箭發動機首次試車成功等,每一項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每一項重大裝備的成功運行,無不彰顯著我國科技創新的輝煌成就,系列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的涌現標志著我國科技創新已然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三是5G等先進技術引領全球,中國在細分賽道自主創新初步具備領先優勢地位。從2013年,工信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共同支持成立IMT-20 20(5 G)推進組, 到2018年,3GPP
5G NR標準SA方案在3GPP第8 0 次TS G RAN全會正式完成并發布,標志著首個真正完整意義的國際5G標準正式出爐,中國在5G 等細分賽道初步具備自主創新領先優勢地位。
?
03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科技創新發展不斷實現新跨越
黨的十九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準確把握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勢,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發展不斷實現新跨越。
一是研發投入強度持續增長,為科技創新再攀高峰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2 0 2 2 年,中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 & D)經費支出30870億元, 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為2.55%, 基礎研究經費支出1 9 5 1 億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5.19萬個,與2 018年相比, 增幅分別為57.0%、17.0%、74 . 5%、16 .
6%,持續增加的研發投入為科技創新事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資本要素保障。
二是科技創新基礎設施持續完善,為科技創新事業提供了重要載體和平臺。截至2 0 2 2 年末,中國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533 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91個,國家科技企業孵化器1425家,備案眾創空間24 41家,與2018年相比,增幅分別為6.4%、44.7%、45.4%、25.3%,系列創新載體為科技創新成果的順利轉化落地提供了重要支撐。
三是科技創新交流與合作更加活躍,創新成效不斷實現新跨越。2022年,中國專利授權量為432 . 3萬件,PCT專利申請受理量7. 4萬件,簽訂技術合同77萬項,技術合同成交額47791億元,相比2018年, 增幅分別為76.7%、34.5%、86.9%、170.1%,科技創新成果涌現,區域科技創新交流合作更密切,創新成效不斷實現新跨越。
?
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保持創新跨越良好勢頭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科技創新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新發展格局下,需以深化改革開放為抓手,保持創新跨越良好勢頭,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
01 始終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進一步構筑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新范式
中國在科研人才隊伍鍛造及創新生態系統塑造方面與發達國家依然有較大位勢差,要始終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直面問題和挑戰,進一步構筑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新范式。
一是營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打破各種壁壘,促使人才、資金、技術、知識等各類創新資源要素能夠在不同創新主體之間實現無障礙、低成本的自由流動與配置,以期發揮最大效能。
二是在國際治理合作中尋找細分賽道,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在部分新興技術領域已經具備一定領先優勢,應以此為抓手,加強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到相關規則和標準的制定中去,貢獻中國方案,提升國際話語權,助力新興技術在國際范圍內的裂變。
三是探尋國際科技人文合作新路徑。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在新形勢下開展多元化、多層次、多領域、多維度的國際科技人文交流合作。既要做好與全球科技強國的友好互動交流,
又要與關鍵國家及其他后發國家做好合作交流,搭建長期穩定的科技創新合作交流平臺,不斷擴大共識范圍,在共同應對挑戰方面把合作推深走實。
?
02 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以深化改革為引擎破局“中等技術陷阱”
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持續鍛造科技創新內核能力,以深化改革為引擎破局“
中等技術陷阱”,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行穩致遠。
一是要充分激發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的活力。深化科技創新評價體系改革,明晰產權制度,
為科技成果轉化掃清制度阻礙;注重平衡不同主體間的收益,充分照顧科研人員利益, 激發科研人員的創造性與主動性。同時,通過政策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為企業提供自主創新的原動力,助力企業擺脫對模仿型創新模式的路徑依賴。
二是加大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投入力度。加快創新人力資本積累,在開放合作中不斷完善創新人才引進和培育體系,提升創新人力資本配置效率。完善相應的技術移民政策,引進優秀國際科技人才,為人才體系建設開辟新源泉。以區域創新高地為依托,
匯聚和吸引全球范圍內的科技人才。
三是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快推進金融市場改革,降低科技型企業的融資成本,引導民間資本向科技創新領域匯聚,為科技創新提供資金支持。加快建立完善的產權保護制度,與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協同配合,提高技術創新的市場價值。
?
03 抓住全球科技革命新機遇,闖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自立自強之路
中國要緊緊抓住新一輪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新機遇,保持戰略自信和定力,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聯動科技與經濟雙向融合發展,闖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自立自強之路。
一是把“ 四個面向”作為科技創新的行動指南。以“四個面向”為行動指南,持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強化基礎研究的同時堅持需求導向,努力實現技術推動與需求拉動的雙輪驅動創新發展格局。
二是開放創新過程中要妥善把握政府與市場關系。政府做好科技創新引導與服務工作,
為市場構建公平的創新制度和環境,明確產業發展的優先級,把科技創新擺在首要位置,久久為功,能夠依靠市場機制解決的問題盡可能地交由市場解決,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三是聯動科技與經濟融合發展。按照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要求,依托完整的工業體系、總量豐富的科技人才隊伍、相對成熟的金融生態等基礎優勢,持續完善一體化創新體制機制,促進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鏈的協同互動與高效配置,聯動實現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
編輯:陳瑾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屬作者和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布或發表。欲轉載文章,請您聯絡cistds@cistds.org.cn。已經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請自覺遵守我們的轉載要求,尊重作者及原創版權,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如發現有未經允許或不合要求的轉載,我們將立即舉報,并要求您刪除文章。原創之路不易,感謝您的支持與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