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1年1月23日上午,“2021首科新年論壇——邁向‘十四五’:創新驅動與城市高質量發展”以網絡視頻會議的形式成功舉辦。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院長、教授任福君,在論壇發表題為《關于關注數字化轉型帶來的科技倫理問題》的主旨演講。
資料圖
以下文字根據演講內容所整理:
一、數字化轉型帶來的科技倫理新議題
1. 數字化轉型的概念
“數字化轉型”是基于各種新型技術,如移動、Web、社交、大數據、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區塊鏈等,提供一切所需要的支持,讓業務和技術真正產生交互和差異化的價值。這里有一些典型的案例。
海爾,通過對傳統生產模式的顛覆與升級,打造按需設計、按需制造、按需配送的互聯網工廠體系,使整個制造過程實現高度的柔性,滿足個性化定制的需求。
百度云,通過廣泛布局新興技術,在智能云服務的差異化策略下,崛起成為中國公有云市場的一方霸主。
總體上說,伴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持續創新與滲透,全球數字經濟向縱深領域推進,數字化轉型成為所有企業在數字經濟時代面臨的巨大的挑戰,同時也是機遇。對傳統企業尤其是傳統的中小企業而言,數字化轉型已經不再是一道選擇題,而且是一道必須做的生存題。
2. 數字化轉型對于社會發展帶來的深刻影響
當前,數字化正以勢不可擋之勢席卷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在生產制造、社會治理等各個方面都帶來了深刻變革。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生產力的進一步解放。工業4.0時代,以工業互聯網生態系統為代表的現代工業數字化轉型,能夠通過機器互聯、軟件及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提升生產效率,進一步解放生產力。
二是經濟活力的釋放?!盎ヂ摼W+制造業”的智能生產模式孕育大量的新型商業模式?;ヂ摼W—云計算—區塊鏈—物聯網等信息技術,使人類處理大數據的能力不斷增強,推動人類經濟形態由工業經濟向信息經濟—知識經濟—智慧經濟形態轉化,優化資源配置效率,催生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
三是信息量的爆炸、交流的提升。網絡與信息技術使得信息的采集、傳播的速度和規模達到空前的水平,實現了全球的信息共享與交互?,F代通信和傳播技術,大大提高了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
四是新的社會組織形式、文化樣貌的出現。人們組織、交流的形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社會文化隨著新的交流組織的出現和應用而產生新的樣貌,各類網絡社區、亞文化群體興起,新的溝通交流形式層出不窮。
3. 數字化轉型背后的科技倫理隱憂
數字化轉型首先不可回避的會帶來新的倫理問題,比如說人工智能、機器人的應用,還有個人信息安全與隱私權的問題。其次,還有虛假信息的泛濫以及數據鴻溝問題。比如說現在正在被科技所遺忘的那些人群,我們大家在這次疫情期間最能有所感觸。疫情以來,我們在媒體報道中看到了很多老人由于不會操作智能手機、甚至根本就沒有手機而出行受阻,應該說是新的數據鴻溝帶來的一些社會問題。
4. 幾個案例簡介
第一個是大數據時代的個人隱私面臨泄露和濫用的風險,這個方面大家都深有體會。比如說最近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等機構發布的《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2020》顯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訪者都使用過人臉識別,具體用途當中,刷臉支付是最為普遍的;有六成的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的趨勢,還有三成受訪者表示已經因為人臉信息泄露濫用而遭受到了隱私和財產的損失,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臉書8700萬用戶的數據泄露等等。
第二個是人工智能技術與大數據引發的社會層面科技倫理問題。我是做機器人技術出身的,現在特別關注機器人技術的發展,倫理問題在這個方面是不可回避。比如說智慧醫療的設備由于系統故障或者電力供應方面出現問題等原因做出錯誤診斷或行為從而導致醫療事故的發生,且對患者造成醫療損害時,如何判定醫療損害責任?人工智能本身是否可以承擔損害責任呢?這都是可能帶來的倫理問題。
第三個就是我國科技倫理治理面臨的困難與挑戰。一是治理主體不夠明確,二是科技倫理教育與培訓仍顯不足,三是科技倫理治理體系仍需健全,四是相關治理的措施還不夠到位。我們前不久面向全國科技工作者做的調查結果顯示,有33.6%的科技工作者認為,我國科技倫理審查監管制度仍不完善,42.9%的科技工作者認為當前我國對科技倫理失范事件的打擊力度仍顯不足。
二、科技倫理體系的建設
1. 國際科技倫理治理的推進
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科技倫理卻相對滯后,這種情況已引起各國政府、科學家、倫理學家、法學家等的重視。加強對科學技術的倫理治理與監管已成為國際社會應對可能風險的重要舉措。
從國際組織這個層面來看,各類國際組織早已發出了一系列的倡議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國際規則,最早的要回溯到1946年的《紐倫堡法典》,以及世界醫學協會1964年發布的《赫爾辛基宣言》。
從政府這個層面來看,各國都制定了許多的相關法律和政策,比如說美國1979年發布的《貝爾蒙報告》。
從學術機構這個層面來看,比較典型的是英國皇家工程院發布的《工程倫理教育指南》。
2. 科技倫理治理體系的結構
從科技倫理的治理體系結構上看有這么幾個方面:一是理論研究,加強科技倫理的理論研究是健全科技倫理治理體制的重要基礎;二是過程監控,健全科技倫理監管制度,是健全科技倫理治理體制的重要內容,是科技倫理治理得以有效實施的重要保證;三是社會支撐,樹立正確的科技觀、道德觀,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守住倫理底線。
3. 我國科技倫理治理體系發展
我國也非常重視科技倫理問題,在法律層面,1993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進步法》里就有多條涉及到科技倫理。
從行政層面國務院2007年就發布了《人類器官移植條例》。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倫理問題,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明確地提出了加強科研倫理和學風建設??倳浽?span lang="EN-US">2019年7月24日主持召開中央深改領導小組會議,會上通過了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的組建方案,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式的意義。
從學術共同體層面來看,也有一系列的活動和相應的自律規定。例如2020年9月24日,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等五家單位聯合發布了《科普倫理倡議書》,提升科普質量、承擔社會責任。
三、面向未來科技倫理治理的愿景
從總體目標來看,科技倫理治理要求幾個主體共同負起責任,共同構建有效的科技倫理治理體系。在政府層面,主要是治理體系基本完善,法治與監管得以有效的實施;在學術共同體層面,主要是推動科技倫理的意識不斷增強,學界形成普遍性的科技倫理共識;在高校和科研機構層面;主要是科技倫理教育與監管體制得到全面實施,相關的政策能夠落地;在社會層面,主要是在全社會普及倫理知識,全民擁有科技倫理意識并充分的參與科技倫理議題。
1. 政府——以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為核心的科技倫理治理體系建設
一是以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等機構為核心建立全覆蓋規劃化的科技倫理監管制度;二是加強法制與監管制度的保證;三是建設科技倫理敏捷治理體系。
2. 學術共同體——制定行業規范、監督與自律
從學術共同體這個角度主要是推動制定行業規范監管與自律,一是加深科技倫理理論體系的研究;二是重視相關人才隊伍建設;三是完善學界的自律體系;四是廣泛開展科技倫理的宣傳教育。
3. 高??蒲袡C構——打通科技倫理監管的最后一公里
從高??蒲袡C構這個角度來說,要打通科技倫理監管的最后一公里,一是加強科研機構對學術規范監管制度的落實;二是要加強科研機構科技倫理與學術誠信知識的培訓;三是完善體制機制建設,形成常態化、可落地和可行的體制機制。
4. 社會——塑造公眾科技倫理意識,促進公眾參與科技倫理議題
一是加強教育,提升全民的科技倫理意識;二是與時俱進開展科普;三是搭建公眾參與平臺形成雙向的良性互動。
*文章觀點經作者本人授權發布,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機構立場。
編輯:陳瑾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屬作者和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布或發表。欲轉載文章,請您聯絡cistds@cistds.org.cn。已經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請自覺遵守我們的轉載要求,尊重作者及原創版權,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如發現有未經允許或不合要求的轉載,我們將立即舉報,并要求您刪除文章。原創之路不易,感謝您的支持與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