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決勝脫貧攻堅關鍵之年。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的確給我們完成既定目標帶來了嚴峻挑戰。受疫情影響,我國2020年一季度經濟增速同比下降6.8%,這是自1992年建立季度GDP核算制度以來首次出現季度負增長,但是,越是形勢復雜,越是任務艱巨,越需要體現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
? ? ? 本次兩會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特殊背景下召開,肩負著謀劃和部署疫情后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任務的重要使命,對于確保實現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一、今年沒有提出經濟增速具體目標符合當前發展實際
? ? ? GDP增速作為一種基礎性、綜合性的指標,是制定財政等其他指標的重要參考,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今年,受全球疫情和國內發展面臨的多重不確定性影響,《政府工作報告》沒有提出全年經濟增速具體目標,充分體現了中國政府對于經濟增長重要性的認識,符合當前發展實際。同時,這也是進一步向市場傳遞中國經濟不再單純追求規模增長,而是更加注重質量提升的堅定決心,體現了中央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
? ? ? 實際上,目前國內的總體防控形勢向好,政策重心也由針對疫情的應急性措施逐漸轉向疫后經濟復蘇;加之我國的經濟發展潛力十分巨大,疫情期間,中國的經濟形態、商業模式、社會組織等均出現了新的轉變,高質量發展的動能不會因疫情的短期沖擊而改變。反而是疫情給全球各個經濟體重劃了起跑線,全球將開始一場新的競爭,中國經濟甚至會迎來“彎道超車”的機遇。
二、就業優先地位將進一步強化
? ? ? 疫情對我國就業市場確實沖擊巨大,中小企業倒閉、企業裁員增效都是目前就業恢復所面臨的棘手問題。從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可以看到,就業目標有明顯調整,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低于去年的1100萬人目標;同時,上調了失業率指標,城鎮調查失業率和登記失業率相比去年,都上調0.5個百分點。由此可見,從宏觀形勢判斷,當前我國穩就業壓力確實較大。
? ? ?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要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財政、貨幣和投資等政策都要聚力支持穩就業。而且,“六?!惫ぷ鞯氖滓蝿?,就是保居民就業。因此,就業將被進一步置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來審視和推動,就業優先政策將成為今后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的重要宏觀政策。
三、對于如何培育和發展新動能,給出了更為明確的路徑
? ? ? 當前,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堅持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推動新動能取代傳統動能變得十分重要。
? ? ? 科技創新是鑄就經濟發展新動能的核心。根據國家統計局2019年統計數據,中國研發投入占GDP比例為2.19%,達到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但基礎研究投入占研發投入總量的比例不到6%,與全球主要創新國家還存在一定差距。沒有對基礎科學和底層技術的大量、長期投入,就很難形成原始創新動力,就很難擺脫關鍵技術的對外依賴性。而《政府工作報告》在提高科技創新支撐能力方面給出了明確路徑,其中就包括穩定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
? ? ? 實際上,除了在提高科技創新支撐能力之外,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還從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提升國資國企改革成效、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推動制造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多個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具體部署,很多措施非常有針對性,這些措施也極有可能成為“十四五”規劃的重要發展方向和任務。因此,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于如何培育和發展新動能,給出了更為明確的路徑。
四、進一步明確我國將長期堅定不移地實施擴大內需戰略
? ? ? 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是對沖世界經濟下行風險的必然選擇,也是我國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戰略基點。當前,雖然我國疫情基本穩定,但國際疫情持續蔓延,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劇,全球生產和需求遭受全面沖擊。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國經濟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在外部需求發生逆轉、內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最重要的就是要練好內功、固本培元,在擴大內需上下更大功夫,進一步釋放內需潛力。
? ? ?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多條擴大內需的具體路徑,采取各種有效措施,把被抑制、被凍結的消費需求釋放出來。同時,為了進一步擴大投資需求,激發新消費需求,還提出了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等重要舉措,為我國經濟發展拓展出了更大空間。
? ? ? 擴大內需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優化經濟結構的重要舉措。《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不僅是應對疫情沖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滿足中國經濟長期健康發展的需求。
? ? ? 總而言之,本次《政府工作報告》實事求是地揭示了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同時也明確了今后一段時期國家的主要發力方向。我相信,我國在抗擊疫情中展現出來的中國力量、中國智慧、中國精神將進一步延續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助力決勝脫貧攻堅,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報告解讀系我院研究總監劉楊博士。
編輯:文藝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