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近期,北京師范大學創新發展研究院未來教育研究中心開展了一項“關于新冠肺炎疫情對國際學校影響”的線上調查。我們調查的學校主要為公立學校國際部、民辦國際學校、國際教育集團,這些國際教育學校或機構主要分布在北京、江蘇、浙江、廣東、內蒙古、貴州等地。調查群體主要為國際學校的校長/副校長、董事長/總經理、中層管理者、教師及研究人員。目前該調查仍在進行中,通過已經反饋的調查問卷,我們有以下幾點初步發現:
? ? ? 第一,多數學校已開展線上教學工作,教學依托的平臺主要為教育部指定的相關平臺、微信/QQ等公共平臺以及學校內部的網絡教育平臺,而線上教學方式排名前三位的為免費在線課程、視頻直播與視頻錄播。然而,多數被調查者表示線上教學相較于面授還是存在一定差距,這些差距主要體現在互動答疑、科學課或實驗課、收批作業等方面,而家長、學生則對學校開展線上教學的效果評價一般,甚至有少部分家長對線上教學的效果評價消極。
? ? ??第二,除課程講授外,多數學校已開展防疫知識、社會責任、生命健康、可持續發展、愛國主義等教育活動,且相較于公立學校國際部,民辦國際學校開展了除課程教學外更加多元的教育教學活動。
? ? ? 第三,線上教學效果、外教流失/無法到崗及時間協調、學生國際考試備考問題是國際學校面臨的前三大挑戰。此外,部分規模較小的民辦國際學校除了以上問題外,還面臨現金流問題。
? ? ? 第四,半數左右被調查的學校表示外籍教師返華存在困難,且愿意返崗的比例較低,由于教師、學生人數眾多,因而規模較大的國際學校外籍教師返崗意愿更低。盡管如此,大部分國際學校的外籍教師能通過線上教學的方式開展教學工作。公辦學校國際部的外籍教師在有效開展教學組織方面表現更優,其線上教學主要面臨時差問題,而民辦國際學校外籍教師線上授課除時差問題外,還存在網絡通信技術、課程協調以及心理溝通等方面問題。超過半數的被調查者認為疫情對外教招聘工作有嚴重影響或重大影響。
? ? ? 第五,多數國際學校表示疫情對學生準備重要國際考試有嚴重或較大影響,但目前只有少數學校向相關機構以及海外院校進行申訴。超過半數的學校已經或擬開展措施以保障學生的學業、生活和身心健康,主要包括:防疫措施教育、線上體育與藝術課、心理咨詢專線、居家學習指導等。
? ? ? 第六,多數被調查者認為當前國外明顯存在或可能存在因疫情對于中國留學生的歧視現象,同時也對于在華外國留學生的權益保障問題也給予了關注,認為應當從及時溝通信息,通報防疫情況;限制自由活動空間,確保健康和安全;提供高質量的網課;加強心理疏導等方面開展相關工作。
? ? ??根據上述調查的主要結論,我從國際教育涉及的主要群體出發做一下簡要總結,同時在應對之策方面提一些看法供大家交流。
? ? ? 第一,“停課不停學”下的國際學校。為了防控疫情,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部門和學校在延期開學期間“停課不停學”。當前,幾乎所有學校都在做線上教育。學校通過教育部官方平臺、以微信為代表的公共平臺以及學校內部網絡平臺等載體,以提供免費在線課程、視頻直播和視頻錄播等方式開展教學活動。但目前來看,在線教育的效果卻未必樂觀。對于很多學校而言,其至少在某些方面還有提高的空間,比如:互動答疑、科學課或實驗課的教學以及收批作業等。除此之外,國際學校還面臨一個特殊的群體,就是外籍教師。如今,大量的外教仍身處世界各地,返華存在一定困難,并且還需克服時差、網絡通信、課程協調等各種現實問題,方能開展線上教學。應該說,國際學校目前面臨著嚴重的外教流失風險和招聘困難。如此環境下,國際學校應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及技術支持,推動在線資源共享。同時,也要適當調整教學時間和內容難易,以廣義學習為主,以學科教學為輔,借此機會開設防疫知識教育、社會責任教育、生命教育和可持續教育等課程。此外,對于外籍教師,國際學校應積極對其通報疫情信息、宣傳防疫措施、開展人文關懷,并在其教學時間、內容和形式上作彈性調整,必要時候也可做好“海歸替代外教”的準備。
? ? ? 第二,面臨留學申請的中國應屆畢業生。對于接受國際教育的學生而言,很多重要國際考試的時間都難有自主調整的空間。比如AP、IB、A-Level等,基本都在五、六月份進行。而此次疫情的爆發,無疑將影響中國學生的備考,導致無形的升學壓力。同時,還有不少國家通過取消航班、臨時關閉簽證通道等方式對中國公民實施了出入境管制,這也足以影響很多學生的留學意向及選擇。留學申請在即,在做好防疫措施教育、心理輔導、課程教學、學業跟蹤等方面的同時,我們也應呼吁各方對擬申請國外學校的中國應屆畢業生表示理解和幫助。如:與海外考試機構和海外院校溝通,盡可能地保證中國學生權益;與外國政府部門溝通,在簽證、入境等事宜上靈活處理。
? ? ? 第三,被歧視的海外中國留學生。自疫情爆發以來,世界上許多國家、團體和民眾以不同方式表達了對中國抗擊疫情的支持和幫助。但是,也有個別地區出現了針對中國留學生的侮辱、歧視性言論乃至暴力行徑。近一個月里,身處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家的中國留學生,屢屢成為暴力歧視事件的受害者。因為這場疫情,一些中國留學生被視作病毒的潛在攜帶者,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我們應該認識到,突發的疫情不僅是對中國的挑戰,也是對世界的一次考驗。對此情況,我國應積極溝通應對,用事實說明我們的防控情況,消除誤解。同時,也要尋求多方支持配合,特別是尋求使館及海外華人組織的幫助。對于外國政府而言,應盡可能地緩解當地社會的緊張情緒,避免因疫情產生的對華歧視。此外,海外的中國留學生在防范病毒的同時,也應密切關注當地局勢,切實保護自身人身安全。
? ? ? 第四,去留兩難的在華外國留學生。美國《紐約時報》2月12日刊登的一篇文章稱:在華外國留學生正被匆忙勸離中國。教育部最新數據顯示,當前約有50萬名外國留學生在華學習。而疫情正迫使他們做出去留的決定。那些已離開中國的外國留學生只能等待,對于他們之中的許多人而言,這場疫情已經暫停甚至終止了他們在中國學習的機會。當然,并非所有的在華留學生都已“逃離”中國。除了滯留在此的學生以外,也有一些人主動選擇留下,甚至是參與到一些志愿活動中。但畢竟身處異鄉,他們之中的很多人也會感到不安和孤獨。疫情當下,我們對于在華外國留學生這個群體也應有所關注,且需秉持一個原則——關心,但不偏心。即:要向他們通報真實的防疫情況,加強心理疏導;要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及時解決他們的合理關切和訴求;要嚴格限制活動空間,切實保障他們的健康和安全;要正常看待,不與其他在校生作過多區分等。
*本文作者系我院院長關成華教授,現任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創新發展研究院長、未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創新理論與政策、教育經濟、可持續發展與綠色經濟。
編輯:文藝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