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推進開放創新的關注點
一、開放創新與傳統創新并無沖突,二者相互促進
??????科技創新要求開放創新與傳統創新均向前推進發展,需要在鼓勵和推動開放創新的同時,繼續強調傳統創新的作用,實現開放創新與傳統創新雙劍合璧,為轉型升級提供持續動能。
二、從城市的角度推進開放創新發展,強化政府作用
???????企業是開放創新最初的關注點,有力推進北京市的開放創新則是從城市的角度出發實現開放創新,這就要求充分發揮政府在經濟尤其是科技創新領域的作用,帶動北京開放創新的持續進步。
三、與城市定位緊密結合,以開放創新促進產業優化升級
???????城市定位要求將北京打造為國際交流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開放+創新”的定位要求與北京市大力推進開放創新的追求不謀而合。
四、與創新基礎及產業基礎結合,合理有序推進開放創新
???????北京市三產比重高、二產比重低和高校較多、企業較少的特點,決定了創新源較為豐富但成果轉化較少的現狀。因而,在推進開放創新的定位上要堅持以創意創新為主,創新成果轉化為輔的策略。
五、與京津冀協同發展政策結合,集疏結合實現開放創新
???????在北京相關產業繼續向津冀尤其是雄安新區疏解的背景下,推進北京的創意創新與津冀、雄安新區創新成果轉化的有效互動,實現開放創新與區域政策的互相促進。
北京推進開放創新的戰略建議
一、與國家及區域重要政策緊密銜接,為開放創新打好關鍵基礎
1.與“一帶一路”倡議結合,構建開放創新的國際平臺
???????要把握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推進創新的各種戰略性機遇和抓住新技術革命的戰略性機遇。
2.服務京津冀協同區域發展戰略,打造開放創新的試驗基地
???????著力推進北京的創意創新與津冀、雄安新區創新成果轉化的有效互動,以生態優先為前提,堅持區域一體、協同發展的原則,破除阻礙區域人口和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壁壘和制度障礙,建立跨區域規劃的編制與實施工作的新體制、新機制。
二、堅持和推進北京實現全面國際化城市戰略
???????作為我國科技創新的領頭羊,北京應該著力提升國際化戰略能力,因此北京的開放創新需要加強三個方面:一是創新活動全球網絡化,二是創新要素全球快速流動,三是創新組織全球高度開放。
三、政府繼續深化改革,以制度創新推動開放創新
???????開放創新資源、渠道和平臺得以有效利用和運行需要一套適應新技術革命、適應創新的制度做保障。從宏觀上要有一個讓各類企業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同時對創新的成果要給予足夠的保護;從微觀上要把創新主體,包括知識型勞動力、企業管理者和各種專業人士的活力充分激發出來,讓其有更充足的動力去推動創新。
四、繼續打造和深化跨學科、跨領域合作的開放創新平臺
???????著力打造面向全球的開放創新平臺,不斷進行開放創新模式的探索,跨學科、跨領域地延伸眾多的觸角,形成遍布全球的創新資源網絡,讓全球的資源在平臺上零距離交互,實現創新的來源和創新轉化過程中的資源匹配,才能實現生態圈內共創共贏。
五、政府重視開放創新源泉,推進人才調整和人才引進
1.人才結構的調整
???????政府要促進科學研究、工程技術、科技管理、科技創業人員和技能型人才等多種人才相輔相成,銜接有序、梯次配備、合理分布的格局。打造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加大對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的發現、培養和資助力度,大力弘揚新時期工匠精神,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戰略眼光、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人才隊伍。
2.要大力培養和引進創新型科技人才
???????發揮政府投入引導作用,鼓勵企業、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社會組織、個人等有序參與人才資源開發和人才引進,大力引進急需緊缺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結合,加大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對急需緊缺的特殊人才開辟專門渠道精準引進,改進與完善外籍專家在京工作、生活環境和相關服務,支持引進人才深度參與國家計劃項目、開展科技攻關。
六、重視和開放數據,推動開放創新
1.由信息時代進入數據時代,把數據看作開放創新、經濟增長之資源
???????要從數據的收集、儲存、處理、應用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強化。在數據收集方面,對物聯網和各類信息設備數據附上時空標示,去偽存真。在數據存儲方面,要按照一定規則對數據進行梳理和分類,通過過濾和去重,減少存儲量。在數據分析方面,不斷探索新的數據挖掘技術。在數據的應用方面,更好地利用大數據技術服務于政府宏觀經濟調控、企業決策和居民生活服務。
2.解放思想,分清保密和分享的數據,實現非保密數據的共享
???????北京市要積極推進政府部門信息資源共享,重視解決信息安全、數據整合共享、大數據分析運用等問題。推進政府數據資源適度向社會開放,拆除數字圍墻,釋放數據紅利。一方面可借鑒學習上海的開放數據創新應用大賽的方式,舉辦賽事,分享數據,匯聚眾智,實現開放創新;另一方面以推行互認共享電子證照、線上線下綜合服務、對接多部門服務事為抓手,推動政府服務由“群眾跑腿”向“信息跑腿”轉變,由“被動服務”向“主動服務”轉變。
*本文摘編自《2018首都科技創新發展報告》,文章由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課題組完成。欲了解文章詳情,請聯系cistds@cistds.org.cn。 ? ? 編輯:于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