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手機上使用各類APP時,常會有對話框彈出,詢問能否獲得“通訊錄”“相冊”等使用權限。“共享這些信息,給機構和用戶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加劇了隱私泄露的風險。”在18日由北京師范大學和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舉辦的“金融科技前沿譯著發布暨學術研討會”上,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教授、世界“可穿戴之父”阿萊克斯·彭特蘭闡述了自己的最新成果。在他的調查中,用戶最不愿提供的信息就是位置信息,位置信息的對用戶的行為預測能力比普通人口調查強3倍。
這是阿萊克斯·彭特蘭教授最近的一項研究,通過采集多種由手機產生的個人數據(包括地理數據和通信信息數據),他研究了這些數據的貨幣價值,尤其是位置信息的價值。“我們發現移動行為,例如每日個人移動軌跡、單點停留的時間,直接暴露了個人的行為偏好,也就能知道你是什么樣的人。”他說,這些行為偏好的預測能力要比一般人口調查的預測力強3倍。“也就是說,僅憑性別、年齡、教育背景這些信息去預測一個人的未來并不是很準確,但這些位置數據對用戶行為的預測能力卻很強。”
此外,阿萊克斯·彭特蘭還提出,人們對個人信息的重視程度是不同的,每天出行的次數越多,就愈加重視個人的位置、通信和應用程序等信息。“如果詢問方式更加明確,則有17%的用戶拒絕分享位置信息。”他說。
“在研究中,我們發現大多數參與調查的用戶都認為,分享位置信息的風險高于其到來的收益。”阿萊克斯·彭特蘭指出,今天大量的高頻應用如臉書等,都在采集用戶的位置信息。“這些涉及位置共享的應用不會主動跟蹤用戶,而是通過允許用戶自主選擇使用簽到功能來報告位置,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用戶對隱私問題的憂慮。”
據悉,本次研討會由麻省理工學院人類動力學實驗室、城市綠色發展科技戰略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及神州數碼控股有限公司共同主辦。
本文來源:科技日報 ? 編輯:王楠
鏈接:http://www.stdaily.com/cxzg80/kebaojicui/2018-05/18/content_67218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