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8日,新華社《瞭望》新聞周刊發布兩會特別報道《握緊創新通行證》,關注我國創新能力提升。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關成華教授,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陳勁,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殲-20總設計師楊偉,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雙南,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南海深部計劃”(即南海大計劃,是我國海洋科學第一個大規模基礎研究計劃)指導專家組組長汪品先,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項目總工程師崔向群等專家受邀接受采訪,解讀面對世界科技創新中心東移的歷史機遇,中國科技創新的全新方位。以下為關成華院長解讀部分內容節選。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某種意義上,領先科技現身哪里、尖端人才流向哪里,發展的制高點和經濟的競爭力就轉到哪里。
面對世界科技創新中心東移的歷史機遇,中國準備好握緊創新這張新時代的通行證了嗎?何時能成為未來全球創新的引領者?
亞洲創新新崛起
對中國這樣的后起直追者來說,讓世人確認她在全球創新版圖的最新位置并不容易。
? ? ? 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關成華告訴《瞭望》新聞周刊,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科技創新版圖出現重大調整,亞洲國家崛起勢頭清晰。“雖然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目前在科技創新上仍處于領先地位,但一些亞洲國家與美國的差距漸漸縮小,世界科技創新中心由歐美移向亞太地區趨勢分明。”
撕下“創新海綿”標簽
關于創新集群,關成華說,時下的創新越來越需要在有限的空間聚集、整合無限的創新要素,因此,創新集群的規模和質量決定著產業乃至區域的創新發展水平。
2020年GII顯示,全球前100個科技創新集群分布在26個國家和地區。美國擁有25個領先的科技創新集群,是全球科技創新集群數量最多的國家。中國憑借17個全球領先的科技創新集群排名第二。東京—橫濱是全球表現最好的科技創新集群,在其之后的四家,依次為深圳—香港—廣州、首爾、北京和圣何塞—舊金山(即硅谷)。
“整體來看,中國是中等收入經濟體擁有科技創新集群最多的國家,且兩大科技創新集群位列全球前四,科技創新集群整體表現優異。”關成華說。
聚一群“頭部”人才
對原始創新等科創活動來說,共識是:頂尖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沒有拔尖人才難有前沿突破。
特別是未來人工智能將越來越多替代普通人的工作,普通人才的稀缺程度勢必將降低,拔尖人才的作用勢必將強化,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關成華表示,在立足自主培養頂尖人才的同時,我們還應面向世界匯聚一流人才,吸引海外高端人才,為海外科學家在華工作提供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吸引力的環境條件,想方設法組成一支世界級的頂尖人才隊伍。
關成華還提到,在當前技術封鎖的背景下,構建頂尖創新人才體系,可能不僅要做好科學規范、開放包容的頂層設計,還要做好韌性治理的思想準備、能力準備。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制度有待完善之處,恰是改革作為之時。為建設科技強國、加速創新高地東移提供適宜的生態環境,正當其時。
來源:《瞭望》2021年第10期,點擊鏈接可閱讀全文http://lw.xinhuanet.com/2021-03/08/c_139793431.htm。
編輯:陳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