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需求管理模式的突破。長期以來,出口、投資、消費一直被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更確切地說,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源于投資和凈出口需求。但是近些年,全球經濟關系出現調整,國內經濟狀況也發生了相應變化,而諸如轉軌、人口、投資、資源、外資等紅利正在逐步消退,許多依賴傳統紅利的經濟發展模式正在變得前途暗淡,傳統的需求管理模式下,經濟政策主要圍繞刺激投資和凈出口展開,但顯然無助于結構轉型與結構優化,并不能從根本上解除結構性失衡、矯正經濟發展方式的扭曲。從長期看,經濟增長取決于長期潛在增長率,必須著眼于創造有效產品和服務的體制機制改革,通過創新優化供給結構,釋放資本、勞動力的動力、能力和活力,來提高潛在增長率,也就是改善供給側。
???????減少低端供給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任務。對北京而言,需要結合強化城市功能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大力淘汰“僵尸企業”和非高精尖產業,并結合京津冀協同發展,推動高端要素在京津冀區域整體布局,通過創新改造落后產能,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消除污染產能和培養新的增長點,實現低端供給的市場出清。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把握“三個核心”。
???????一是以新技術和新產品為核心,培育供給動能。北京應重點加強基礎研究,強化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通過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依托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建設一批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來集中支持事關發展全局的基礎研究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究,特別重視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核心技術,大幅度提升基礎研究水平,成為領跑世界的原始創新高地。
???????二是以新模式、新組織、新業態為核心,優化供給結構。北京應重點圍繞“互聯網+”,推動“雙創”發展,充分利用互聯網去改造傳統的制造業,提升要素供給利用效率,通過發展物聯網技術和應用,發展分享經濟,推進基于互聯網的產業組織、商業模式、供應鏈、物流鏈創新,促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培育新興的產業形式,滿足和激發新需求。
???????三是以新制度為核心,改善供給環境。北京應重點全面深化改革,健全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制度體系,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加快完善各方面體制機制,通過建立有法律效力的“權力清單”、“負面清單”、“責任清單”來確定政府和市場的合理邊界,消除不作為和亂作為,促進人才、資金、科研成果等在城鄉、企業、高校、科研機構間有序流動,特別是要打通技術轉移、產品中試等成果轉化的環節,讓創新成果能夠快速產品化,打造跨領域的協同創新良好的平臺,為要素供給市場伸展打開足夠的空間。同時,加快落實京津冀區域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開展知識產權、人才流動、激勵機制、市場準入等方面協同性改革試驗,爭創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區域性改革創新平臺,改善京津冀整體創新環境。
編輯:楊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