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了科學謀劃和系統部署。全會明確指出: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在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持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需要加強全局性謀劃和戰略性布局,錨定目標、系統集成、協同聯動、突出重點,優化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的實施路徑。
一、錨定創新目標: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促進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提升,是凝聚教育、科技、人才合力、推進三者“一體化”改革的共同目標。在這一戰略目標牽引下,教育、科技、人才的改革方向更加清晰明確,更容易實現同向發力,凸顯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的整體性。縱觀人類歷史,自第一次科技革命引發物理學、生物學、化學、天文學等各學科領域群發性、系統性突破以來,科技和產業不斷融合創新,深刻影響和改變著人類的生活、工作、學習和思維方式,不僅帶來了物質財富的極大增長,也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對世界發展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國家之間圍繞創新制高點的博弈空前激烈。創新特別是科技創新在掌握新一輪全球競爭的戰略主動權中的作用愈發突出。我國已成功跨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具備了建設世界創新中心的條件和基礎。截至2022年,我國研發人員總量居世界首位,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居世界第二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GII)報告》報告顯示,我國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連續兩年位居世界第一。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應緊緊圍繞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戰略目標,更加主動適應全球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的新形勢,緊密結合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統籌設計改革思路和實施方案,以深化改革驅動全面創新、以全面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
一是健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的規劃制度體系。強化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的創新導向,推動教育、科技、人才規劃綱領、組織體系、進度安排、政策措施的一體化設計與實施。加強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規劃與其他規劃的銜接協調,避免交叉重復或合成謬誤。加強教育科技人才相關政策協同配合,促進財政、貨幣、產業、價格、就業等政策一體發力,通過規劃引領加強對教育、科技、人才創新創造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整合利用。
二是完善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的組織機制。國家層面上聚焦重大創新需求和任務,細化教育、科技、人才部門的改革職責分工,建立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的職能機構和議事協調規則,建立常態化的政策溝通和聯系機制。地方層面強化省級科技創新委員會在推進當地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的作用,鼓勵各地因地制宜落實國家重大改革部署、開展地方改革試驗。
三是建立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的評價體系。建立以創新為導向的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評價指標體系。加大創新資源配置、創新服務改善、創新績效提升等指標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評價指標體系中權重。創新評價方法,動態監測、評估和衡量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成效。注重評價結果運用,將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評價結果和創新的實效,作為相關部門和地方評獎評比、經費撥款、項目建設等資源動態調整配置的主要依據,考核領導干部領導能力和績效的重要參考。
二、強化系統集成:統籌深化改革與高質量發展
教育、科技、人才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其體制機制改革具有高度的系統性。從系統論的角度看,作為相對獨立的子系統,要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實現“1+1+1>3”的系統集成效應,客觀上要求各子系統要“強強聯合”,不能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節點有明顯短板。從英、德、美等主要發達國家的歷史發展實踐來看,在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盡管各國在教育、科技、人才領域的發展并非絕對同步,但世界主要教育中心、科技中心、人才中心在時空上通常呈同構化特征,全球公認的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往往高度重合,沒有哪個現代化強國存在教育、科技、人才單個領域的“短板”。例如,自1901年始,全球大學培養諾貝爾獎獲得者前30所大學中,美國就占了19所;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布的2023年全球高校申請PCT專利前10名中,美國5所高校上榜;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名單,2023年全球具有影響力科學家最多的國家為美國(81155名)、英國(18694名)及德國(10989名)。我國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需要進一步聚焦教育、科技、人才各子系統的“高質量”發展,按照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的定位和發展規律,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強教育”“強科技”“強人才”,促使其更好的各顯所長、各盡其能,在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過程中迸發系統集成效應。
一是圍繞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深化教育綜合改革。關鍵在于通過教育綜合改革進一步發揮教育在國計民生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重點在于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完善立德樹人機制,健全專業體系、人才培養體系、教育評價體系,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推動教育理念、體系、制度、評價、治理等變革,推進教育現代化,提升國民“育”的質量、教師“教”的質量、學生“學”的質量與學校“辦”的質量,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二是圍繞提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水平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關鍵在于通過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突顯科技第一生產力作用。重點在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構建有利于基礎研究的體制機制,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體制,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優化科技管理體制,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提升原創性和顛覆性科技創新能力,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重大創新領域和創新高地,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以自主可控的創新鏈保障安全穩定的產業鏈和供應鏈,持續提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水平。
三是圍繞解放和增強人才活力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關鍵在于通過改革進一步突出人才第一資源的地位。重點在于完善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服務、支持、激勵全鏈條體制機制,最大限度激發人才創新創造創業活力。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促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匯、職普融通,壯大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大國工匠和能工巧匠隊伍,大幅提高各類人才素質,促進人才規模、質量和結構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相協調。
三、促進協同聯動: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
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要求教育、科技、人才在自身強的基礎上,從體制機制上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通過增強改革的協同性,形成教育引導科技發展、科技催生創新人才、人才驅動科技進步的良好格局。回顧歷史可以看到,二十世紀中葉以來,世界各國教育、科技、人才發展普遍更加突出強調“組織化”。有效利用政府和市場的雙重力量,提升教育、科技、人才組織化的程度,不僅體現了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水平,也是持續不斷釋放生產要素活力的重要途徑。例如,二戰后,瓦涅爾·布什向白宮提交的《科學:無盡的前沿》報告,就倡議美國聯邦政府加大對科技相關領域的投資和戰略規劃,強調通過組建國家科學基金會等方式,聚焦基礎研究領域實現“有組織”的創新。2021年,美國參議院通過了《無盡前沿法案》,繼續提出政府要主動通過支持基礎研究、促進產學科技成果轉化、擴大區域經濟增長中心等舉措,保持美國在全球先進技術、制造業等領域的競爭優勢。我國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需要聚焦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完善“有組織科研”機制,充分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力。通過不斷促進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有效銜接,充分發揮政府在頂層設計、戰略規劃、政策供給等方面的組織協調作用,完善市場機制促進各項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增強教育改革對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引導能力,增強科技改革對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的牽引能力,增強人才改革對教育發展和科技創新的支撐能力。
一是增強教育改革對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引導能力。立足增強教育改革對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引導能力,轉變和創新教育理念,深刻認識高素質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性,著力培養具有創新思想、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才;建立大中小學貫通的科學教育體系,增加科學、技術、工程、數學(STEM)等領域跨學科課程比重,加強自我控制、社會交往、情緒管理等非認知教育;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注重采用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以及問題導向式教學,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索建立科技特長生培養機制,制定針對性的培養方案、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和選拔方法,著力培養青年科技領軍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
二是增強科技改革對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的牽引能力。立足增強科技改革對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的牽引能力,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專業設置和動態調整機制,根據科技發展趨勢及時調整學科、專業和課程,超前布局急需學科;根據國家重大科技創新計劃、重點科技平臺基地建設需要,針對性地培養研究生和青年科技人才;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成果的有組織科研攻關;開設創新創業課程,舉辦創新創業大賽,設立創新創業基金,支持青年人才開展多樣化的創新創業項目。
三是增強人才改革對教育發展和科技創新的支撐能力。立足增強人才改革對教育發展和科技創新的支撐能力,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綜合改革試點和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工程,圍繞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等全球科技競爭重點領域,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頂尖科學家和拔尖創新人才;推進人才培養方式改革,推廣體驗式、項目式學習等新型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研項目和實踐活動,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科技創新人才;打通人才流動的“旋轉門”,推動體制內外人才充分流動;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人才市場環境,吸引海外具有科學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端科技人才來華留華工作。
四、注重重點突破:以高校改革為切入口
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既要加快推動全面創新,也要抓住關鍵重點。作為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的重要交匯點,高校不僅是創新型人才培育的主陣地,更是科技創新活動組織的主力軍。放眼全球,高校特別是劍橋、牛津、洪堡、哈佛、麻省理工等高水平大學均是塑造世界主要教育中心、科技中心、人才中心的重要平臺,是聯動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的重要紐帶。例如,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大學因提倡理性能力、尊重人性、鼓勵創新精神以及批判神學蒙昧主義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就吸引了眾多優秀學者前來講學,成為歐洲教育和科學中心。在18世紀末,法國對教育體系進行了重大改革,創辦了多所軍事院校、醫學院校、技工學校和綜合性大學,如1794年創辦高等師范學校、1795年創辦綜合工科學校等,有力的促進了其科技發展和文化繁榮。在19世紀,德國柏林大學主張“教學與研究相結合”,將科學研究確立為大學的第二職能,推動了科學研究與工業化之間的緊密結合,為德國成為產業強國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60%,接受高等教育人口達到2.5億,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并進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階段。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需要發揮我國高校在支撐和服務國家創新發展戰略方面的引領帶動作用,以高校改革為切入口,促進教育、科技、人才有機貫通和深度融合。
一是推動高校分類制度改革。根據我國高校的不同發展基礎、目標定位、服務重點、學科特點等,推進高校分類制度改革。在現有研究型、應用型和職業技能型三大類型分類基礎上,進一步“突出分類,弱化等級”,根據學科專業分布數量和辦學定位,進一步完善高校“大類”分類制度,并根據細分領域健全高校“小類”分類。同時明晰高校分類標準,明確不同類型高校設置及在經費投入、基建規劃、招生計劃、人事編制、學科評審、項目安排、教學與科研平臺建設等方面的管理細則。
二是完善高校科技創新機制。加強高校基礎研究的組織化程度,構建多學科交叉融合前沿技術研究平臺。健全高校科研經費分配和管理使用機制,給予高校科研人員更多技術路線決定權、經費支配權和資源調度權。深化高校科技評價體系改革,通過長周期穩定支持評價,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引導其開展高水平自由探索。加強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聯合科研院所、企業、政府等共建新型研發機構,提高科研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上的自主權,增強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效能。
三是健全現代大學制度體系。完善黨委領導、校長負責、專家治學、民主管理、依法治校和社會參與的高校治理結構。減少教育管理部門對學校的直接行政管理,更多運用立法、規劃、政策指導工具,發揮引導、示范、激勵、監管作用。提升學校在專業設置、教師聘任、資源配置、辦學定位等方面的自主權。高度重視人工智能作為積極技術資源在大學制度改革中的作用。在組織機制上,通過數據驅動、人機協同、跨界整合,推動冗長的科層制轉換為高效的分布式、網絡化、扁平型的組織結構。在常規事務治理機制上,通過推動大學治理的數據化、結構化、程序化,減少行政事務“冗員”和教學科研人員的非業務性工作負擔。在決策治理機制上,通過構建多元參與、交互驅動的智能決策系統,推動大學資源分配、項目評審等由經驗決策向“人機合作”決策轉變,營造開放、透明的學術生態。
來源:《中國經濟報告》2024年第5期,有刪減
作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專家趙崢
編輯:于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