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0日,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劉彥平研究員受邀參加“510中國品牌日能源產業品牌宣傳周·暨能源產業品牌建設年會(2024)”。聚焦能源產業,劉彥平研究員以《品牌建設促進能源新質生產力發展》為題,發表主旨演講。
劉彥平研究員提到,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
而品牌則有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的諸多功能。從能源品牌的特點及其發展進展出發,品牌建設促進能源新質生產力的基本邏輯應包含三個方面,一是優化要素體系、夯實發展基礎,具體表現為通過品牌吸引力和品牌資產,來吸引人才也就是新型勞動者,并優化其與新型勞動對象和新型勞動工具的組合;二是通過品牌結構化的戰略決策與品牌內外部溝通,促進產業結構蝶變、增強載體支撐,重點面向新型產業、未來產業和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構建發力;三是強化功能取向、推動價值躍升,即通過品牌文化的價值導向、動員功能及能源品牌話語權,來助力提升生產能力、生產效率,提升發展質量。
基于這一基本機制的視角,劉彥平研究員提出三個主要的觀點和建議。
一是要有更高的站位,樹立中國能源品牌建設促進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認識和自覺。具體包括能源品牌支撐,是中國新質生產力的基礎保障和支撐;能源品牌韌性,奠定中國新質生產力可持續發展韌性;能源品牌話語權,是中國新質生產力最重要的話語權之一。
二是要有更寬的視野,致力于打造中國能源品牌體系和品牌生態。包括大家關注的能源企業品牌、能源產品品牌,也包括基于主要產業鏈、新興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的能源產業品牌,也包括能源城市品牌。2022年8月,國家發改委等部門發布關于新時代推進品牌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35年,要“形成一批質量卓越、優勢明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品牌、產業品牌、區域品牌,布局合理、競爭力強、充滿活力的品牌體系全面形成”。能源品牌體系和品牌生態思維的確立、行動的推進,將是落實國家品牌戰略的重要舉措。
三是要加強品牌賦能,找準品牌建設促進能源新質生產力的發力點。對此,劉彥平研究員也提出了若干建議。
一是重視“人才+隊伍”的治理能力和治理網絡建設,確保組織先行、開展專業研究,重點將品牌文化貫穿組織活動,同時加大品牌運營和維護保障;二是兼顧“短期+長期”的謀篇布局,力爭實現能源品牌建設遠近目標的平衡,以推動持續建設、合理規劃并步步為營。三是聚焦“機會+能力”的場景創新,特別是在數字化場景、智能化場景和低碳化場景等方面要重點突破,場景是品牌機會、品牌資源、品牌能力,也是品牌故事,其重點在于機會開源、能力拓展,并以需求導向的融合共創范式來引領產業發展和建設。四是應開展“跨界+融合”的品牌聯合策略,在著力打造自身品牌IP的同時,積極與工業品和生產性服務業的品牌IP、消費品與生活性服務業的品牌IP以及生態環境建設IP等跨界聯合,這符合能源產業的基礎性、泛在性、準自然壟斷和準公共性等產業特征,有條件通過生活、生產、生態“三生融合”的場景創新來進一步開發能源產業發展潛能進而擴大融鏈筑圈和協同共創的效果。五是持續推進“品牌+生態”的體系建設,以實現市場力量、政府力量和社會力量的高效協同,通過點面結合,相關各界聯動,共譜能源品牌新的華章。
?
*本文為劉彥平研究員演講內容的整理摘要。
?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屬作者和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所有。欲轉載文章,請您聯絡cistds@cistds.org.cn,申請轉載授權。轉載時請注明"來源: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原創之路不易,請自覺遵守我們的轉載要求,尊重作者及原創版權,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感謝您的支持與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