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城市更新是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建設人民城市的關鍵舉措,也是推動城市補短板、強弱項,改善城市社會民生、優化城市公共服務、提升城市人居品質,推動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
當前,我國正處于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的關鍵時期,特別需要不斷完善和優化城市更新政策體系,積極推進完善城市更新相關法律法規和規劃,重視和加強社會多主體共同參與,充分認識城市文化價值,激發城市文化活力,推動城市更新活動有序開展。
一、積極推進城市更新的相關立法和規劃
一方面要積極推進城市更新的相關立法。加快推進國家層面城市更新政策文件起草出臺,研究制定城市更新相關法規條例,加強城市更新的頂層設計,為有效推進我國城市更新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推動地方性城市更新立法,規范引導地方相關條例、法規建設,強化城市更新相關條例的立法授權。同時,須特別關注城市更新立法工作中的三個問題。一是從德、法等發達國家的城市更新立法工作經驗看,頂層和基層兩級是城市更新法規建設的重點。二是從國內外實踐看,城市更新相關立法需要土地、城鄉規劃、住房等相關法規的調整予以支撐,適應城市更新改革需要。三是基于城市更新屬地化較強的特點,要鼓勵和支持各城市因地制宜,制定更貼近本地實際的法律法規。
另一方面要強化城市更新規劃與行動計劃管理。統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城市更新規劃和行動計劃的關系,進一步規范城市更新規劃和計劃類文件的起草、制定原則、標準和流程。城市更新規劃是一種專項規劃,在特定空間內實施,因此要根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并結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相關要求進行編制,編制內容要擴展到重點領域和區域及實施政策、行動計劃等方面,要實現與本地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校核。同時,城市更新規劃與計劃經審批后應納入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推動城市更新規劃與行動計劃納入“多規合一”體系。
?
二、重視和加強社會多主體共同參與
一方面要構建多元參與城市更新的多渠道協商溝通平臺。一是暢通城市更新議事協商渠道。健全有助于多元參與的多級聯動城市更新組織領導體系,在此基礎上,以基層社區為重點,推廣建立民主對話會、協商議事會等議事協商平臺,以及相應的“云平臺”“微信公眾平臺”,并發揮基層網格化管理經驗,搭建“小區論壇”式的協商平臺。二是完善城市更新議事協商制度程序。從城市更新相關議題的征集、篩選與確定,到議事協商開展、協商結果公示,最后到法定程序的表決和組織實施,全過程體現黨的領導、居民自治的高度融合。三是發揮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暢通和規范市場主體、新社會階層、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參與城市更新的途徑,通過組織化模式,將無序的個人意見整合成為理性化的集體發聲。
另一方面要豐富多元參與城市更新的多樣化激勵引導措施。一是建立公開透明的城市更新項目利益分配辦法,堅持讓利于民,適當提高居民和企業的分配比例。二是完善利益分配第三方評估和監督機制,確保居民和企業有更多的獲得感、更大的積極性。三是進一步強化市場主體參與城市更新的激勵機制。明確合理的功能調整與容積率獎勵轉移機制,優化存量用地地價計收體系,完善微利可持續的利益平衡和成本分擔機制,形成整體打包、項目統籌、綜合平衡的市場化運作模式,調動各類市場主體的參與動力。鼓勵金融機構創新城市更新金融產品,加大對城市更新項目的支持力度。
?
三、充分認識城市文化價值,激發城市文化活力
以規劃引領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為重點,彰顯城市特色文化價值。一是在城市更新規劃中更加突出文化價值。充分挖掘城市文化資源,系統闡釋城市文化價值,明確城市文化品牌。二是加強城市文化價值全生命周期管理。把文化價值納入城市更新項目規劃、建設、管理的全流程,并在各個環節進行監測評價。三是加強城市文化價值的交流互鑒,主動學習和借鑒國際城市更新、文化保護與開發的先進經驗。
以城市設計和“微更新”為重點,營造城市文化品質空間。一是精細化開展城市設計。圍繞文化價值主線,結合城市山水格局、環境條件和建筑風格等,讓城市留下記憶、讓居民記住鄉愁。二是推動城市建筑保護與利用。同時,推進城市博物館、文化館等各類公共文化設施改造和新建,塑造公共文化建筑新地標。三是注重城市空間“微更新”。特別是針對舊城區權屬交錯復雜、歷史保護要求高、單一更新手段難以推進改造的問題,進行漸進式、小切口的局部改造,通過合理的功能置換、特色文化場域塑造,提升城市空間文化品質。
以數字文化和文旅融合為重點,增強城市文化產業實力。一是加快發展城市數字文化產業。把存量空間改造升級與文化產業結構升級結合起來,推動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深度應用。二是推進城市文旅融合發展。將能夠體現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更新項目,與旅游景點串珠成鏈,盤活城市文化資源。三是優化城市文化產業生態。依托城市更新項目,進一步建設和完善文化產業園區、文化創業社區等城市文化產業發展載體,吸引“創意群體”集聚。
?
作者:趙崢,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編輯:陳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