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22年9月26日,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關成華教授接受《南方日報》專訪時表示,南沙背靠廣州,擁有豐富的創新資源,且毗鄰佛山、東莞,未來應借助周邊制造業優勢和香港高校的創新優勢,聚焦智能汽車、機器人、云計算等領域,將南沙打造成為港澳創新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
南方日報:與橫琴、前海相比,廣州南沙在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方面有哪些特點?
關成華教授:廣東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提出打造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南沙粵港澳重大合作平臺、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正猶如“黃金內灣”上的“三顆寶鉆”,共同構筑成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穩定支撐。其中,前海注重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橫琴以科技研發、高端制造以及中醫藥等為主攻方向,南沙背靠廣州,擁有豐富的創新資源,且毗鄰佛山、東莞,展現出強大的制造業優勢,有助于其培育發展智能汽車、人工智能、高端裝備、海洋工程等高新技術產業。
南方日報:為更好地聚集創新要素,《南沙方案》提出,高水平建設南沙科學城,建設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和研究機構,打造我國南方海洋科技創新中心,等等。如何看待這些創新平臺的作用?
關成華教授:本世紀以來,以北卡三角科技園、英國劍橋科技園、柏林阿德勒斯霍夫科學城等為代表的科學城迅速崛起,成為全球科技創新高地的重要引擎。南沙科學城謀劃建設空間布局相對集中、科研資源共建共享、學科領域交叉融合、科研人才高度集聚的科教融合新區,符合全球科技創新高地的發展規律。
? ? ?打造重大科技創新平臺,還有助于建立健全區域創新體系,推進南沙與周邊的深圳光明科學城、東莞松山湖科技園及佛山三龍灣科技城等創新平臺聯動呼應,為南沙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戰略支撐。
南方日報:在引才方面,《南沙方案》提出,實施面向港澳人才的特殊支持措施,在人才引進、股權激勵、技術入股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對國際高端人才給予入境、停居留便利,允許符合條件的取得內地永久居留資格的國際人才創辦科技型企業。
關成華教授:國際化高端人才看重干事創業的廣闊舞臺、對外開放的自由環境、便利寬松的體制機制、全面高效的服務水平和敬才愛才的文化氛圍。南沙針對人才引進和人才服務的一攬子政策,有利于提升人才流動便利度、機制銜接契合度和人才發展滿意度。
? ? ? 南沙可進一步深化與港澳在人才資質互認、人才聯引直通、政策支持統籌等方面的合作,對符合條件的港澳領軍人才、骨干人才按照其個人經濟貢獻的一定比例給予獎勵,擴大南沙人才卡對于港澳人才的服務范圍,增強保障力度。
南方日報:你多年持續關注創新話題,并提出了“創新人”假設。未來南沙應如何更好激活創新活力?
關成華教授: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若能激發各類人才的創新意愿,使其創新活力充分迸發,那么人人皆可成為“創新人”。
? ? ? 其一,南沙應擁有“大人才”的視野,既要重視科技人才,也要引進貢獻思想的一流學者,還要吸引技術人才。其二,南沙應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在社會中塑造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幫助的城市精神,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創業氛圍。其三,應進一步優化職能,實現制度設計從“利于人員管理”到“利于人才創新”的根本性轉變。其四,應推進終身教育,以大學城建設為引領,構建服務全民學習的終身教育體系,促進學習型城市建設,努力實現教育資源豐富、學習氛圍濃厚、人力資本集聚的創新優勢,通過千千萬萬“創新人”實現個人價值來實現南沙的總體價值。
南方日報:在強化粵港澳科技聯合創新方面,《南沙方案》提出,推動粵港澳科研機構共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積極承接香港電子工程、計算機科學、海洋科學、人工智能和智慧城市等領域創新成果轉移轉化。你認為,選擇這些創新領域的用意何在?
關成華教授:這有助于發揮香港和南沙的比較優勢,強化基礎研究、應用研發及產業化的聯動發展。
? ? ? 一方面,香港高校的相關學科排名全球領先,例如,香港的港中文、城大、理大、港科大的計算機科學,城大、港科大與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相關的通信工程、控制科學等學科,排名均為全球前50。另一方面,南沙正謀劃打造南方海洋科技創新中心、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園、國際人工智能價值創新園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特色集聚區,為推動香港優勢學科科研成果在南沙轉化和產業化提供了有效承接空間,未來可打造成為港澳創新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
? ? ? 從具體領域看,電子工程、計算機科學等領域的突破,能夠為有效解決關鍵核心技術提供源頭支撐;海洋科學領域的突破,有助于催生新的重大科學發現;人工智能和智慧城市等領域的突破,有助于加快實現治理數字化轉型,全面賦能南沙高效能治理。
南方日報: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南沙方案》推出多項有吸引力的舉措。如,對先行啟動區鼓勵類產業企業減按15%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
關成華教授:這些舉措有助于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積極性,特別是在吸引港澳高端人才、集聚高新技術產業、激發科技創新活力等方面起到重要促進作用。
? ? ? 展望未來,建議:一是規范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機制和流程,充加快建立賦權成果的負面清單制度;二是加快圍繞智能制造、物聯網、云計算等高新技術產業制定優惠產業目錄;三是做好政策的過渡和銜接,注重新舊政策轉換過程中的資格認定和管理服務,同時做好和港澳稅收制度的銜接;四是搭建“科創飛地”,探索異地成果轉化模式。
南方日報:在南沙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方面,有何建議?
關成華教授:南沙在智能汽車、機器人、云計算等領域的發展,一是聚焦車規級芯片,引進培育技術引領型企業,支持芯粵能、芯聚能及晶科電子等做大做強。
? ? ? 二是支持開展產業技術聯合攻關,補強薄弱環節。以機器人產業為例,應鼓勵廣東智能無人系統研究院、廣州國際人工智能產業研究院等研發機構聯合開展人工智能核心技術和智能產品研發。
? ? ? 三是建設公共服務平臺,構建完善的創新平臺體系。打造具有“科技研發—技術轉移—成果轉化”功能的企業開放式創新平臺,加快建設智能汽車、機器人產業檢驗檢測認證平臺及云計算公共服務平臺等。
*本文刊載于2022年09月26日《南方日報》要聞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