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全國各地都在大力推進“雙減”。作為一個經濟學者,很多時候我還是喜歡從經濟學視角去分析問題,雖然可能也不完全正確,但我覺得經濟學在分析很多社會問題時,是一個有用的工具。供需分析是經濟學的底層邏輯,“雙減”的問題,其實背后就是一個典型的供需關系問題。
? ? ? ?“雙減”政策希望降低教育成本、減輕家庭負擔,這一初衷無疑是好的。但我記得經濟學家陸銘教授曾談到,我們在面對包括校外培訓在內的一些民生領域的亂象時,存在一定的思維誤區,即往往從限制需求入手,而沒有更多地考慮供給側的問題。這使得我們不禁會產生這樣一個疑問:“雙減”,是不是真的能夠有效地緩解家庭的教育焦慮?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 ? ? ?資源是具有稀缺性的,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表現就是實現稀缺資源在具有不同偏好、不同收入人群中的配置。課外補習現象的出現,實際上是因為教育資源的有效供給不足,升學渠道非常有限,導致所謂的“內卷式”競爭。
? ? ? ?從現實來看,學科類補習的主要目的是“補差”和“培優”。前者多是因為家庭難以獲得優質的基礎教育資源而試圖通過補習彌補差距;而后者則是由于激烈的競爭,家庭力圖通過在校外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爭奪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和升學機會。
? ? ? ?一些國內的大型微觀調查數據顯示,追求“培優”的學生已經超過了以“補差”為目的而參與補習的比重。也就是說,即便基礎教育資源分布相對均衡,依然會有高補習率的現象,因為重點學校、重點大學的機會,總是稀缺的,而這些稀缺資源所帶來的教育回報往往是很高的,重點大學表現出顯著高于非重點大學的教育回報。那么,能否進入重點大學就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學業表現。環環相扣的效應不斷拉長家庭的教育投資鏈條,直至早教甚至是胎教階段。
? ? ? ?“補習”的需求并非能夠輕易消除,現實的教育競爭背后是根深蒂固的文化內核。我們都知道,東亞地區學生校外培訓需求之高、歷史之久,與東亞文化崇尚教育的儒家傳統以及“教育改變命運”的信念密不可分。日本、韓國及我國香港和臺灣地區校外補習的發展歷程就體現了文化對于補習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 ? ? ?補習文化一旦在社會中形成就很難完全消失。很多東亞國家也采取了在中小學階段推行減負、取消具有高風險性考試的做法,但對家長、學生來說,只不過是暫時將考試的“風險”推后了,本質上并沒有解決需求的問題。
? ? ? ?補習具有旺盛的需求,但卻面臨著供給不足。供給跟不上需求,就會推動價格上漲。當然,我們可以簡單區分一下這里的供給:一是校內供給;二是校外供給。
01? 校內供給
? ? ? ?在“雙減”之前,客觀地講,我們的校內供給是不足的。教育作為一項基本的公共服務,首要目標是實現公平。公共教育服務的均衡化目標事實上與家庭所追求的卓越、全面、高水平、個性化目標并不一致。
02? 校外供給
? ? ? ?校外供給,主要是私人的還有機構的教育服務。如果市校外供給場處在一個競爭比較充分的狀態,價格是實現資源配置的理想手段。校外培訓市場看似有一些巨頭,但和互聯網領域存在壟斷問題不一樣,校外培訓市場恰恰集中度不夠,幾個頭部企業的市場份額加起來也就差不多占5%。也就是說,校外培訓市場是一個競爭比較充分的市場,此時,價格基本上是能夠體現供需關系的。
? ? ? ?那么,為什么補習的費用還會比較高呢?很明顯,校內供給不足、校外優質供給不足疊加上旺盛的需求,導致課外補習的費用上升。但是,即便這個費用比較高,它也不是普遍情況,而是依據補習的類型、層次等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定價。當然,其中有些不良機構的確存在資本綁架、虛報價格、服務低劣等問題,這些機構此前也是被重點整治的對象,它們侵害了消費者利益、擾亂了市場秩序。
? ? ? ?我們再來看一下“雙減”后的供給情況。? ? ? ? ? ? ? ? ? ? ?
? ? ? ?“雙減”后的供給情況,目前看來有三種選擇:一種是參加學校提供的課后服務,一種是聘請私人家教,還有一種是繼續接受原先機構提供的在線補習。但是,這三種供給模式是否更優呢?
01? 校內課后服務
? ? ? ?我們看到“雙減”對校內提供高質量教育給予了高度重視,并且主要的發力點之一就是加強校內的課后服務。但是,校內提供的課后服務可能仍然“不解渴”。
? ? ? ?目前,校內課后服務更多的是托管功能,同時也引入一些素質教育項目。不同學校、教師所能提供的課后服務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學校采取自愿原則,有的則是強制,時間從3點半開始分割為多個時間節點來提供不同類型的服務。
? ? ? ?我們了解到,很多家庭還是對校內課后服務持懷疑態度,放學后留在學校參加托管的孩子是不多的,如果不是強制要求,有的班級甚至沒有人報名。這說明,目前這個供給可能只滿足了少數家庭看管孩子的需求,而他們對補課的需求、多樣化的其他需求較難得到滿足。
02? 聘請私人家教
? ? ? ?這存在“不合法”的問題,因為沒有辦學許可不能開展補課活動。“雙減”之后,私人家教服務再次大規模增長,國家出臺了各種措施禁止這類“地下”活動,特別是嚴格禁止在職教師開展補習。但是,仍然還是有一些老師偷偷補課,而大學生家教等私人補習現象仍然很普遍。
? ? ? “雙減”后,這類私人供給還會增加“風險溢價”,提供服務的個人會將自身面臨的違法違規風險加入補習費用中,導致補習價格高企。這對高收入家庭來說并沒有構成實質性影響,但卻對低收入家庭產生了更大程度的“擠出效應”,這是不利于教育公平的。?
03? 原先機構的在線課程
? ? ? ?很多校外培訓機構迫于生存壓力,已經取消了線下課程,全部轉為周一至周五規定時間內的在線課。對于中小學生來說,每天放學后又要在6點半著急投入在線課的學習,不僅可能存在視力和健康問題,而且也打亂了他們和家長正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節奏。
? ? ? ?但是要不要參加呢?我們了解到,很多家庭仍然選擇繼續參加原先機構的在線課。這就導致“周末減負、周中增負”。不僅如此,在線課程的質量和線下課程相比還是存在較大的差距,特別是對低年級孩子來說,線下的互動和體驗非常重要。
? ? ? ?所以我們看到,新的三種供給模式,第一種目前仍然存在供給不足的問題,而第三種出現了供給不足以及供給質量下降的問題。在第一種供給還沒有跟上的時候,砍掉第三種,會導致短期需求要靠第二種來彌補,第二種是什么?是私人補習,這不僅是違法的,而且也是價格最高的。因此,對于真實的剛性需求,控制需求的政策可能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
? ? ? ?基于此,我們的思路應從關注需求側轉向關注供給側。
? ? ? ?對于教育服務領域出現的供求矛盾,“雙減”給出的方向很明確,就是要著重抓好校內供給,讓學校回到教學育人的主陣地上,讓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在學校中就能得到解決。而對于校外的學科類培訓,雖然并沒有完全取消,但可想而知,這部分的供給數量會逐漸萎縮。如果總需求仍然是不變的,就需要讓供給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目前來看,優化校內供給這條路并不好走,短期內將面臨不少挑戰。
? ? ? ?優化校內教育服務供給主要有兩大方面:一是提升學校常規教學的質量,促進優質均衡;二是提升學校課后服務的質量,促進個性和多元。
01? 關于提升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 ? ? ?“雙減”政策給出了很多要求,比如教師要做到“應教盡教”等。還有一些利用行政手段促進優質教育資源配置的做法,比如北京等一些省市推出的“教師輪崗”政策等。
? ? ? ?教師輪崗原本目的是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課程和教育服務。但輪崗后,部分教師所處學校教學質量、教學環境與原學校差距較大,導致教學設計與實踐上遭受阻礙,反而影響了輪崗學校的教學質量。因此,讓教師在環境相近的學校開展輪崗更為合適。
? ? ? ?此外,還有教師的意愿、薪資、職業發展、生活便利等很多問題要考慮,這都有賴于更精細的制度設計和實踐探索。
02? 關于提升課后服務的質量
? ? ? ?我們當下的狀況是,部分地區課后服務還處于起步階段,許多家長并不了解學生在學校課后服務的內容都有什么,是否有收獲?與校外培訓相比效果如何?這些都讓家長對學校課后服務心存疑慮。
? ? ? ?因此,“雙減”后續的配套政策,應當進一步明確學校課后服務的目標、內容、形式與質量等,通過提供豐富多元的、有價值的教育資源來爭取家長和學生的信任。同時,各地區不應該機械地理解課后服務,甚至將提供課后服務作為政績而強制要求學生參加,還是應該盡量做到尊重個性和多元。比如,對于確實有學科補習需求的學生,如果校內服務不能滿足其需求,也應該給予其自由選擇校外培訓的權利。
? ? ? ?全面優化供給后,就是需求側管理。? ? ? ? ? ? ? ? ? ? ??
? ? ? ?需求的下降一方面會得益于校內教育服務供給數量和質量的持續改進,另一方面與教育評價改革密不可分。在長期單一化評價體系下,“減負”其實是一個偽命題。
? ? ? ?因此,降低考試所帶來的“風險”,建立一套既能評價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又能反映學生心智結構和能力成長、還能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和創造力的評價系統,至關重要。這就必須綜合運用好結果評價、增值評價、過程評價、綜合評價和特色評價等多維度評價。同時,教育評價改革,不能只是單純改變考試方式,相應地,考試管理、招生評價等方面都應隨之改變,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 ? ? ?最后,我想說,“雙減”落地是一個短期內充滿挑戰任務,我們要做好長期探索的準備。我們還是應該更多地推動教育供給側改革,從優化供給的角度去破解需求的問題。這需要我們學界和實踐界共同努力。希望我們能越過理論鴻溝、擺脫慣性思維、擯棄教育舊制、變革教育體系,讓留待探索和解決的難題在這個時代真正被消解,讓美好的教育理想真正棲居于現實。
作者:關成華,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
來源:華英成秀
編輯:陳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