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17年、2019年、2020年后,“數字經濟”第四次寫入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介紹“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時指出,“加快數字化發展,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提高數字政府建設水平,營造良好數字生態,建設數字中國”。如何“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成為今年兩會后熱度持續升溫的話題。
“十三五”以來,中國相繼出臺《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等一系列文件,就如何建設數字中國對國內國外兩個市場作出全方位的戰略部署。
在國內,大力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國家大數據戰略、“互聯網+”行動計劃,推進“數字中國”建設。國際上,倡議建設21世紀數字絲綢之路,與其他國家加強發展戰略對接,探索建立多邊、透明、包容的數字領域國際貿易規則,RCEP也體現出對數字經濟發展的前瞻性關注。
在國家政策的支持和保障下,數字化創新速度不斷加快,數字經濟在經濟發展中的引領和主導作用日益增強。如果將數字經濟分為信息數字化、數字化轉型、經濟智能化三個發展階段,那我國當前正處于數字化轉型階段,數字經濟總體上呈現出“規模大、增速快、滲透不均衡”的特點。
隨著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加快推進,數字經濟規模迅速擴大,從最基本的數字基礎設施看,截至2020年12月,中國互聯網普及率為70.4%,超過全球平均水平約10個百分點。
就中國的市場容量和高質量發展政策取向來看,討論未來的數字經濟總體規模能否排名世界第一意義不大。如果不考慮東西部及城鄉間的數字鴻溝,與國外相比,數字經濟的廣度在總體上已經初步具有比較優勢,但數字化技術的滲透度還遠遠不夠,要推動數字化創新向縱深發展、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還需在人力資本積累、數字治理能力、政策體系設計等多個方面破舊立新。
一是加快積累新型人力資本,提升數字化轉型速度。
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轉型亟需大量的新型人才,尤其是就產業數字化而言,新型人力資本不足已成為制約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的一大瓶頸。從歐美各國的數字經濟相關戰略看,各國都在加緊提升民眾的數字化技能。
新基建更需新人才,新興數字化企業要提質增效、專精特新,傳統企業要數字化轉型,從義務教育到高等教育均須對數字技能人才作長遠儲備,尤其是加強高等職業教育的師資及學科建設,費大心思下大力氣提高技師地位,學歷教育型的職校師資和學科培養的學生難以滿足建設數字強國、制造強國、科技強國的需求。
二是加快提高數字治理能力,拓展數字化創新應用廣度。
充分抓住全國各地擴大信息基礎設施投資的契機,推進政府間、政府部門間的政務數據資源整合,建設數字政府,提升城市與鄉村的數字治理水平,增強城市群協同治理能力。尤其是要充分利用新基建成果,如果只建不用,建成以后仍然沿用舊的治理機制,無疑是巨大的資源浪費。
新基建速度如此之快,目前來看,許多地方干部的理念思維、業務素質還未能同步,或者說遠遠不足。拿應急管理來說,智慧城市熱潮多年,許多地方的治理措施還是簡單粗暴,數字化治理能力沒有多大體現。新基建帶來的人口集聚效應,必然是中心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地級以上城市的規劃管理水平、治理能力都會面臨長期考驗。
三是加快打造新型數字生態,增加數字化技術與經濟社會的融合深度。
這就要求配套制度需要同步跟上,做好政策體系頂層設計。比如數據產權問題。四十年改革開放高速增長的一大原因,就是產權問題部分得到解決從而極大激發民眾的創新發展動力。電子商務、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等都涉及數據產權問題,需要加快明確,推動政策試點,方能充分釋放數字經濟下的創新潛力。
比如規制問題,需要針對細分領域形成若干規制預案,新基建引爆的新能量并非全是正向,無人駕駛、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安全問題、倫理問題均需未雨綢繆。
再比如產業政策問題。數字經濟時代具有顯著的產業融合、技術融合、生產者與消費者融合特征,傳統的選擇性產業政策已難以發揮既往工業時代的作用,打造數字生態應成為政策重心。
作者:張亮亮,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戰略研究部主任。
編輯:陳瑾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屬作者和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布或發表。欲轉載文章,請您聯絡cistds@cistds.org.cn。已經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請自覺遵守我們的轉載要求,尊重作者及原創版權,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如發現有未經允許或不合要求的轉載,我們將立即舉報,并要求您刪除文章。原創之路不易,感謝您的支持與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