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1年3月8日,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關成華教授在珠海市委機關報——《珠海特區報》,發表理論文章《實現創新型城市建設新跨越》。
基于《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20》的研究成果,關院長以珠海為例,進行城市科技創新典型案例分析并提出發展建議,以期為區域創新發展提供參考。
2021年1月,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和北京師范大學創新發展研究院聯合發布了《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選取了中國28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從創新資源、創新環境、創新服務和創新績效四個維度對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水平進行了測度與評估,最終形成排名。
報告顯示,珠海在全國289個城市中排名第11位,比肩一線城市;在270個地級城市中排名第2位,直追蘇州;2017年報告首次發布,已經連續發布4個年度。珠海市始終排在全國前15位,并呈現穩中有升的態勢。
近來,創新型城市建設成為新焦點,各地都在積極謀劃新舉措。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珠海應緊抓歷史機遇,發揚一往無前的特區精神,發揮獨一無二的資源環境優勢,努力實現創新型城市建設的新跨越。
1.? ?珠海建設創新型城市的主要優勢
珠海多年來一直積極謀劃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2018年珠海通過了《科技創新促進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明確提出“力爭在2020年將珠海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高地,邁入國家創新型城市行列”。近幾年來珠海確立了全新的城市發展戰略,出臺了人才引進、產業發展和科研平臺建設等多領域配套政策,擘畫了全新的發展藍圖,打下了堅實的發展基礎。
珠海擁有優良的發展環境。報告顯示,珠海創新環境在所有城市中排名第5位,和排名前4位的北京、杭州、深圳和上海處于同一水平。根據社科院《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8次報告》,珠海營商環境優異,在中國城市經濟活力競爭力中排名第5位。從統計數據來看,2019年珠海市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24.24億美元,人均吸收外商直接投資位于全國前列。珠海生態環境一流,根據生態環境部公布的全國168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情況,2020年珠海空氣質量排名第11位。珠海人文底蘊深厚,是中國近代文化教育重鎮、留學文化發祥地。
珠海擁有豐富獨特的創新資源。珠海是全國著名的大學城,有包括北京師范大學和中山大學等多所雙一流大學在內的10余所高校。高校為珠海提供了人才和科技資源。據統計,珠海高校年畢業生近14萬人;建立的科研機構達230多個,各級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超過1100個,成為珠海市科技創新、促進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珠海擁有敢為人先的特區精神。自特區誕生以來,珠海進行了許多大膽的政策改革和創新:百萬重獎科技人才、土地管理“五個統一”、城市建設管理“八個統一”、環境保護“八個不準”,其中很多都引領了時代潮流。珠海在對外開放合作方面也創造了多個第一,開辦全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開辦全國第一家中外合資酒店、創建中國第一個跨境園區。近年來,珠海同樣推出了許多創新舉措。珠海的發展與改革、開放和創新密不可分。特區精神是珠海的基因,也是珠海未來發展的依托。
2. 珠海建設創新型城市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十四五”大幕初啟,我國將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迎來發展新局面。新形勢下,珠海創新型城市建設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粵港澳大灣區蓄勢待發,未來發展機遇和潛力巨大。作為大灣區的重要節點城市,珠海迎來更廣闊的歷史舞臺。從統計數據看,近年來珠海地區生產總值增速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廣東省內居于前列;2019年珠海市常住人口增加13.26萬人,增幅達到了7%。隨著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運營、連通珠江東西兩岸的大批交通基礎設施相繼建成,珠海的區位優勢將進一步增強和凸顯,城市能級量級將不斷提升,必將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門戶樞紐、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沿海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典范。
珠海創新服務需要進一步加強系統建設。報告顯示,珠海創新服務排在所有城市的第30位,排名尚可,但是和城市總體排名有一定差距。創新服務不足主要體現在創新創業孵育體系和生態系統建設不夠完備。根據科技部火炬中心的數據,2018年珠海共有科技企業孵化器33家,在孵企業1756家。兩者數量遠低于廣州(290,15133)、深圳(190,9152)、東莞(111,3954)和佛山(94,4136),也落后于中山(51,2398)。
珠海創新績效需要進一步提升能級量級。當前珠海創新的能級量級仍顯不夠。從量級來看,雖然珠海全社會研發投入金額占國民生產總值比重較高,但2019年總量只有108.31億元,遠遠小于深圳(1,328.28億元)和廣州(677.74億元),也大幅落后于東莞(289.96億元)和佛山(287.41億元)。從能級來看,2018年珠海市沒有一家機構入選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而北京有58家,深圳有13家,東莞和佛山分別有4家和1家。
珠海創新資源需要進一步開發挖掘。珠海高等教育發達的優勢沒有完全發揮。根據統計數據,2018年,在珠高校畢業生留珠就業率29.4%,其中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北師大珠海分校、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分別只有1.12%、2.43%、3.13%。珠海培養了人才,但是留住人才特別是年輕高素質人才的力度不夠。大灣區城市間合作發展和區域一體化仍處在初級階段,未來需要大力推動。
3. 乘勢而上實現創新型城市建設新跨越的建議
珠海具備創新型城市發展的要素,形成了良好的發展勢頭,要乘勢而上,把握大變革時代的脈搏,挖潛開拓提升,實現跨越式發展。
要堅持新發展理念,走創新綠色協調發展之路。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從產業角度看,珠海很多方面是一張白紙,正可畫出最美的圖畫。從世界創新型城市特別是正在興起中的創新型城市——如美國丹佛、奧斯汀、北卡三角區等的建設和發展來看,創新型城市建設可以實現跨越式發展。丹佛、奧斯汀、北卡三角區是近些年來美國人口凈流入排名靠前的城市或地區,經濟增長強勁。作為后發地區,這些城市并沒有從低端產業開始做起,而是抓住世界大變革的契機,利用“兩高兩低”(生活品質高、人力資本高、生活成本低、創業成本低)的優勢,直接進軍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環保新能源等高科技綠色產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珠海要重點發展高端現代服務產業和高精尖產業,拒絕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低端產業,堅決摒棄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的老路,發揮后發和高起點優勢,走出一條有珠海特色的“大而強”的發展道路。
要深入挖掘大學優勢打造科學城和教育硅谷。大學是創新型城市建設的靈魂,承擔基礎研究、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等重要功能。科學城是創新型城市建設的焦點,是科學研究和產業孵育的集聚地。根據美國著名財經機構WalletHub的研究,丹佛是2020年美國發展最快、人口流入最多的大城市。丹佛成功主要依托大學和國家實驗室。丹佛及其所在州科羅拉多共有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大學等14所公立大學、17所私立大學,以及超過350所職業與技術學校,同時擁有超過30個聯邦研究實驗室,是全美人才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和國家實驗室密度最高的地方。丹佛圍繞全美唯一的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吸引了一批新能源企業,被稱為“風能之都”。
珠海應攜手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校打造科學城,發展海洋科技產業;要依托北師大等高校打造教育服務產業基地,建設“教育硅谷”,以產業轉化為引力,促進高校和產業的連接,帶動城市發展。
要緊扣企業打造“喬木灌木共生”的創新生態。企業是創新型城市的機體。要圍繞企業打造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和人才鏈“四鏈融合”的創新生態,重點抓住“兩頭”,即頭部企業和初創企業。美國“東部硅谷”——北卡三角區是政府規劃、依托三所全美知名大學:北卡州立大學、北卡大學教堂山分校和杜克大學建立的園區。北卡三角區的成功從引進葛蘭素史克、巴斯夫、思科、IBM等大型企業開始,帶動了超過200家高技術企業的入駐,但是缺乏活力。近年來北卡三角區推出了許多共享空間和孵化器,以及打造滿足年輕人喜歡的生活方式,補足了短板。
珠海要以更大力度引進頭部企業,發揮頭部企業的“頭雁效應”,在技術、管理、商業模式等領域開展創新活動,吸引產業鏈上下游配套企業入駐,引導產業良性發展。聯合重點企業,大力建設眾創空間、孵化器和加速器等初創企業孵育平臺,激發市場活力,做厚做牢產業基礎,提升產業和城市能級量級。
要發揮特區精神營造更優創新創業環境。根據WalletHub的研究,德州奧斯汀是2020年美國發展第二快的大城市,被譽為“硅山”。奧斯汀的成功得益于“兩高兩低”的發展環境。奧斯汀生活品質高,連續3年蟬聯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U.S. News)評選的宜居城市第一名,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49平方米,擁有全球聞名的“西南偏南”音樂節等深受年輕人喜愛的生活元素。奧斯汀是著名大學城,人力資本高,充滿活力。值得一提的是,奧斯汀曾經留不住畢業生,因為“西南偏南”音樂節扭轉了局面;著名的科技企業Airbnb和Twitter也是借助“西南偏南”音樂節的影響力“走紅”。相對于硅谷而言,奧斯汀的土地價格、房價、電價等生活和創業成本都比較低。
珠海要以更大力度推進改革,全面建設有利于創新人發展的城市,特別是適合年輕人發展的城市。要繼續破除戶籍和評定等限制人才的條框,增加人才吸引力。要在年輕人普遍關注的住房、教育和醫療等領域進行改革,降低創新創業成本,提高城市創新創業空間的上限。要大力營造年輕人喜歡的文化氛圍和生活方式,激發人才活力。
發展永無止境,奮斗未有窮期。展望“十四五”,珠海已經書寫了屬于自己的創新發展篇章,也必將在未來走出讓人刮目相看的跨越發展奇跡!
*本文刊載于2021年3月8日《珠海特區報》理論周刊版。
編輯:陳瑾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屬作者和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布或發表。欲轉載文章,請聯絡cistds@cistds.org.cn。已經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請自覺遵守我們的轉載要求,尊重作者及原創版權,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如發現有未經允許或不合要求的轉載,我們將立即舉報,并要求您刪除文章。原創之路不易,感謝您的支持與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