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動態
Nature發布全球城市科研排行榜 北京首摘第一
近日,國際權威機構《自然》(Nature)增刊“2018自然指數-科研城市”(Nature Index 2018 Science Cities)對過去一年全球數百個城市的科研指數進行了大排名。根據Nature最新發布的一期排名數據顯示,北京科研指數全球第一,中國的科研能力正以驚人的速度迅速攀升。居于北京其后的前五位城市分別為紐約都市圈、大波士頓地區、舊金山-圣何塞地區、巴爾的摩-華盛頓地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科院化學所、北京師范大學是北京科研機構的領頭羊。在全球10強中,東京位居第6,巴黎第8,中國北京第1、上海第7。?
日本發布《2018年科學技術研究調查結果》
日本總務省于近日發布《2018年科學技術研究調查結果》,該調查對2017年度(2017年4月—2018年3月)日本的科學技術研究活動進行了全面統計。
研發經費方面,2017年度全社會研發經費總額為19.0504萬億日元,比2016年度增加3.4%,時隔三年恢復增長。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研發經費占GDP比重)為3.48%,比上年增加0.05個百分點。在研發經費投入來源中,政府投入3.2736萬億日元,占比17.2%,民間來源投入為15.6629萬億日元,占比82.2%,海外投入為1139億日元,占比0.6%。在研發經費使用上,企業為13.7989萬億日元,比上年增加3.6%,占研發經費比重72.4%;大學為3.6418萬億日元,比上年增加1.0%,占比為19.1%;非營利組織和公立機構為1.6097萬億日元,比上年增加6.6%,占比8.5%,充分體現了日本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
從統計結果來看,日本全社會研發投入恢復上升,各項投入指標仍位居世界前列。其研發經費總額次于美國、中國排名世界第三,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在主要國家中位居前列。
歐盟發布2018年度產業研發投入記分牌
近日,歐盟官網發布《2018年度歐盟產業研發投入記分牌》(2018 EU Industrial R&D Scoreboard)報告。這是歐委會自2004年起連續第15次發布年度產業研發投入記分牌。
新版記分牌考察了2017/18年度研發投入最多的前2500家公司,分布在46個國家。每家研發投資超過2500萬歐元,總額達7364億歐元,相當于全球產業研發投入的九成。2500家公司中,歐盟上榜577家公司,研發投入占全球產業研發投資的四分之一(27%)。美國公司(778家)研發投入占37%,日本(339家)占14%,中國(438家)占10%,來自世界其他地區的公司(368家)占12%。全球2500強工業企業去年的研發投入增加了8.3%,受信息通信技術服務和生產部門的推動(分別為13%和11%的增長率)最大,其次是衛生部門(7.7%),而工業部門(3.3%)、航空航天和國防部門(-4.3%)的研發投入表現最差。
歐盟公司連續八年增加研發投資,同比增加了5.5%,增長最快的三大領域分別是汽車、醫療和信息通信技術行業。歐盟公司加強了對中高端科技領域的投資,大幅增加了對全球汽車研發的貢獻,但大大降低了在信息通信技術行業的全球研發投入份額。美國公司加強了在高科技領域的地位,特別是在信息通信技術服務和衛生領域。中國公司的全球研發投入份額增加,尤其是在信息通信技術和低技術領域。日本公司則主要集中在汽車和信息通信技術領域。
政策發布
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抓好賦予科研機構和人員更大自主權有關文件貫徹落實工作的通知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聚焦完善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推進成果轉化、優化分配機制等方面,先后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在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自主權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效果,受到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擁護和歡迎。但在有關政策落實過程中還不同程度存在各類問題,為了進一步推動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有關文件精神落實到位,國務院下發關于抓好賦予科研機構和人員更大自主權有關文件貫徹落實工作的通知,內容包括充分認識賦予科研機構和人員自主權的重要意義、制定政策落實的配套制度和具體實施辦法、深入推進下放科技管理權限工作、進一步做好已出臺法規文件中相關規定的銜接和加強對政策貫徹落實工作的督查指導。
咨訊速遞
科技部:2017年我國國家高新區GDP占全國GDP的11.5%
國家高新區建設30周年座談會近日在京召開。科技部部長王志剛指出,國家高新區2017年GDP總和占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1.5%。我國第一個國家高新區是1988年5月10日經國務院批準建設的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即中關村科技園區的前身。截至目前,經國務院批準建設的國家高新區達到168家。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座談會上表示,國家高新區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增長極。“國家高新區企業營業總收入從1991年的87.3億元,增長到2017年30.7萬億元;國家高新區GDP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001年的2.6%,提高到2017年的11.5%,增長了近9個百分點。”王志剛介紹。
國家高新區聚集了全國一半的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國家高新區經過30年的發展,經歷了創業發展、二次創業、創新驅動戰略提升三個階段,正邁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全國首家地方級科技創新決策劇場在山東濟南啟用
12月26日,濟南市科技創新圖譜+決策支持體系啟動儀式在濟南舉行,這標志著全國首家地方級科技創新決策劇場正式啟用。決策劇場是一個虛擬現實的可視化決策支持平臺,以數據和決策對象庫作為公共資源,對復雜問題的決策過程和結果進行圖形可視化呈現,是一種面向復雜問題的合作決策輔助工具。創新圖譜則綜合利用文本分析、信息組織、數據挖掘與可視化等關鍵技術,面向科技管理與決策需求,實現中國科技創新信息數據的動態、交互、可視化展示,用于分析國家、區域、省、市等多個層次的科技創新發展狀況,發現蘊含的科技創新規律,預測未來科技創新發展趨勢,支持國家、區域、省、市乃至創新主體等多個層面的科技創新管理與決策。
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黨委書記趙志耘,濟南市副市長孫斌出席啟動儀式并致辭,山東信息通信技術研究院管理中心副主任王保國,濟南市科技局局長呂建濤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省科技廳、濟南市有關部門負責同志等參加啟動儀式。
全國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現場會在湖南長沙召開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推動新時代縣域創新驅動發展邁上新臺階,2018年12月27日,科技部在湖南長沙召開全國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現場會。科技部部長、黨組書記王志剛出席會議并講話。湖南省委副書記、省長許達哲出席會議并致辭。科技部副部長、黨組成員徐南平主持會議。湖南省副省長陳飛和湖南省政協副主席、科技廳廳長賴明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高瑞平等出席會議。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縣域科技創新取得了長足進步,農業科技整體水平大幅提高,科技創新有力地推動了地方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科技扶貧取得重要進展,縣域創新創業蓬勃興起,涌現出了浙江新昌、江蘇常熟、湖南瀏陽、寧夏鹽池等一批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的先進典型。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縣域創新還面臨中西部發展不均衡、城鄉發展不均衡、部分縣域對科技創新重視不夠、創新要素稀缺等問題。
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科技部在2018年12月首批啟動52個創新型縣(市)建設,建設周期為3年。到2025年,建成100個左右創新型縣(市),形成一批創新能力突出、創新輻射引領作用強、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城鄉融合發展的縣域創新驅動發展標桿,構建縣域創新驅動發展新格局,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專家應邀參加“2018·科技盛典”
2018年12月28日,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北京市人才工作局指導,北京科技協作中心與北京電視臺聯合主辦的“2018·科技盛典”在北京舉行。主辦單位領導、歷屆首都科技盛典人物、部分中央在京科研機構的負責同志等500余人出席活動。我院副院長趙崢研究員應邀參加活動。
據悉,此項活動自2010年開始舉辦,迄今已成功舉辦5屆。本屆盛典以“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為契機,以“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重點,以“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來北京科技領域發展變遷”為主線,推出一批站在行業前沿、具有國際視野的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精英團隊,旨在為全社會營造勇于擔當、積極進取的新時期首都“正能量”。
“嫦娥四號”書寫人類太空探索新篇章
2019年1月3日上午,“嫦娥四號”成為人類第一個著陸月球背面的探測器,中國與前蘇聯、美國有了并列第一的榮譽。“嫦娥四號”的探索將拓寬人類的視野和想象,我們在仰望星空和認知月球之后,必須為人類文明發展探明方向和路徑,創造嶄新的思維和方式,開辟浩瀚無限的時空和未來。
“嫦娥四號”成功著陸月背,書寫了人類登月史和太空探索史上新的篇章。表明中國航天技術控制的精準度達到了一個新高度,包括在垂直著陸上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也是人類探索外太空的良好開端,既具有民用意義,同時具有軍事價值;既有理論和抽象意義,也具有實用和具體意義。
我國自主建設衛星系統:“北斗”正式啟動全球服務
2018年12月27日下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宣布:北斗三號基本系統完成建設,開始提供全球服務。標志著北斗系統服務范圍由區域擴展為全球,北斗系統正式邁入全球時代。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是我國自主建設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正處于建設和應用推廣階段,由5顆靜止軌道衛星(同步衛星)和30顆非靜止軌道衛星組成。
比特幣大幅下跌 “區塊鏈”泡沫幾何
加密數字貨幣“比特幣”近期出現大跌,從年初至今已持續下跌近七成。專家表示,這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當前許多所謂“區塊鏈”項目存在嚴重泡沫,投資需謹防風險。作為一種加密數字貨幣,比特幣價格在過去幾年里暴漲,到2017年底時曾達到峰值近兩萬美元,令許多人感到不可思議。然而自2018年以來,比特幣價格開始下跌,特別是在近期上演“大跳水”,11月20日當天,比特幣重挫逾16%,跌破4100美元,為去年10月以來的最低水平。比特幣的暴跌,也引發其他加密貨幣大幅下挫。
有業內人士認為,此次比特幣大跌是多種因素合力的結果。首先,當前大量區塊鏈項目存在嚴重泡沫,在區塊鏈基礎設施不健全情況下,從業者不斷拉高市場預期至不切實際的高度,最終遭遇現實打擊,致使市場信心不斷流失;第二,比特幣市場由于是資金市場,并且體量相對較小,全球數字貨幣市值也不過一家互聯網上市巨頭體量,隨著大額持幣用戶的砸盤,也容易造成幣價大幅波動;第三,業界近期的算力之戰,也在客觀上動搖了部分人的信心,導致一些用戶恐慌和用腳投票,進一步造成市場波動。
共享出行遇寒流 共享汽車遇規模化退潮
共享化、電動化、智能化和網聯化被稱為汽車“新四化”,也被看作是汽車產業接下來發展的主要方向。公開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多達2.5億有證無車人群,他們對于汽車的需求強烈。在業內人士看來,共享汽車前景可觀。在市場環境、新能源汽車政策補貼多重要素推動下,興起了一批共享汽車企業。但是2018年,共享汽車領域遭遇寒流,前路艱難。今年5月17日,運營不到一年的共享汽車平臺麻瓜出行宣布關閉租車服務。6月,入駐濟南不到一年的中冠出行共享汽車平臺敗走泉城,涉事企業跑路。12月,共享出行平臺兔司機被曝疑似跑路,此前曾出現資金斷裂。
業內人士認為基于重資產、重運營的本質,共享汽車企業應從城市向城市逐步擴展,而不是大面積布局,由點及面更為穩妥。盡管眼下共享汽車行業困境凸顯,但在業內人士看來共享汽車仍是未來趨勢。普華永道思略特在研究中表示,未來5年共享汽車領域將以超過50%的增幅繼續快速發展,但離真正規模化仍有很遠的時間。
*本文內容來源于科技日報、科技部、中國政府網、中國科學報、新華網、北京青年報、創新創業中關村、山東省科技廳、SELF格致論道講壇、虎嗅網。
編輯:笑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