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關成華教授領銜,歷時一年半的“創新人”研究即將推出重磅成果——《城市“創新人”:人本考量與國際借鑒》。自本周起,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將通過官方網站和公眾微信號分期為您介紹這一研究的相關成果。
前言
古希臘哲學家希羅多德曾經說過,“曾經偉大城市現在大多都已衰落,而在我的一生中也見證了很多小城走向輝煌。”1969年,簡·雅各布斯在《城市經濟》一書中對此進行了回應,并認為創新是城市興衰背后的根本原因。城市同樣孕育了創新。《城市的勝利》一書的作者、哈佛大學的愛德華?格萊澤教授認為,從柏拉圖和蘇格拉底在雅典辯論以降,城市,更準的說,城市人就是創新的發動機。
但是創新到底出自哪些人之手,卻一直是一個爭論頗多的話題。有些人認為,創新是一部分人行為的結果。創新理論開山大師熊彼特認為企業家是創新的源泉,著名經濟學家佛羅里達認為城市創意階層,是技術變革和創新能力的主要力量。
我們和其他學者一樣更傾向于第二種說法。創新不是某些人群的“超能力”,而是人類的本能,人人均可創新。英國哲學家羅素、瑞士心理學家容克、智利經濟學家曼菲德以及美國經濟學家莫基爾都秉持相同觀點。據此,我們提出了“創新人”假設,并圍繞著“創新人”開展了一些研究。我們將研究的空間載體放在城市,研究的視角放在“人”本身,研究的重點也從過往的經濟增長轉向創新環境和創新生態的建設。
城市“創新人”研究得益于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之前的積累。多年來我們一直在創新領域進行探索,建立了以人為中心的創新理論框架,并開發了諸如“首都科技創新發展指數”、“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創新人大數據研究”等研究方法,產生了積極而廣泛的影響。同時,我們也總結剖析了國際城市的經驗,完成了一系列城市創新的典型案例研究。
《城市“創新人”:人本考量與國際借鑒》一書是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的階段性成果,主要內容由三篇構成。第一篇是創新人理論,主要提出了創新人的概念和理論框架。首先我們對人性假設進行了回顧,進而從三個不同的視角來探討創新人的問題。這三個視角分別是微觀個體決策框架下的創新人、綠色發展框架下的創新人以及歷史演化框架下的創新人。
第二篇是首都“創新人”大數據研究報告。我們以首都北京為例,利用大數據技術對首都“創新人”的動態特征進行了分析,發現該部分人群有三大特征:總量巨大(規模特征),以青年人為主(結構特征),工作地點集中、“職住分離”(空間特征),并提出了四項建議:人才即財富,知識即資本,城市即居民,治理即服務。
第三篇是從人本角度分析了波士頓、紐約、倫敦、斯德哥爾摩、新加坡、首爾、奧克蘭和特拉維夫等國際主要創新城市的經驗,同時總結提出了對中國城市創新發展和“創新人”發展的啟示和建議。
內容上三篇各自獨立,第一篇是理論,第二篇是實證,第三篇是借鑒。但邏輯上又相互聯系,第一篇是提出理論,第二篇是驗證理論,第三篇是解決實際問題。我們希望“創新人”的提出能深化和厘清我們對于創新的認識,從而推動我國創新領域的理論研究發展。
書稿成功付梓,離不開朋友的支持。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趙崢、袁祥飛、魏楊、邱英杰、劉楊、白英和劉偲揚諸位同事做了很好的基礎工作,并提出了許多寶貴建議。中國傳媒大學劉新鑫副研究員和北京交通大學任苒老師分別撰寫了斯德哥爾摩和奧克蘭的城市案例,并授權本書使用。在此一并致謝。
當然,由于我們的研究剛剛起步,還有很多不足之處,請各位讀者不吝賜教。
關成華
注:*本文引自《城市“創新人”:人本考量與國際借鑒》,由經濟日報出版社出版。
?????? 如需全文可聯系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郵箱:cistds@cistds.org.cn。
編輯: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