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時代北京需要新的創新發展格局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時明確了北京市“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發展戰略定位。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視察北京期間,對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出新的要求,指出要以建設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為引領,抓好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這“三城一區”建設,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努力打造北京經濟發展的新高地。
近日,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同志到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調研時表示,北京正在推進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抓手和主平臺就是“三城一區”。要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為動力,以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引領,以更高標桿、更大追求,著力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打造首都發展新高地。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定位。新的時代需要新的發展格局。在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研讀《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以及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規劃等的基礎上,結合未來國際科技創新發展趨勢,我們提出了一個北京科技創新發展格局的新思路:北京未來科技創新應該打造“一廊兩軸兩區”的空間發展格局。
二、打造“一廊兩軸兩區”的創新發展新格局
“一廊”是指以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為核心的京北創新走廊;“兩軸”是指一縱軸一橫軸,其中一縱軸是以海淀區、石景山區、豐臺區為核心的科技創新發展軸,一橫軸是指東起CBD—定福莊國家文創試驗區西至北京金融街的以長安街及其延長線為核心的科技文化金融發展軸?!皟蓞^”是分指北京市高精尖產業承載區和城市綠色創新發展區。其中,城市高精尖產業承載區主要是以順義區、通州區、大興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豐臺科技園、房山區、門頭溝區的平原地區為發展重點。城市綠色創新發展區主要包括了門頭溝區、平谷區、懷柔區、密云區、延慶區、房山區和昌平區的山區部分以及城市二道“綠隔”發展所涉及的重點區域。
“一廊”應著眼于未來科技發展趨勢,以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為導向,圍繞國家基礎研究領域部署,建設一批重大科研創新基地。突破一批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帶動性的關鍵共性技術,加強重要技術標準研制,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研發創新體系。
“兩軸”中縱軸發展核心是圍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推動科技與產業、科技與金融、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聚集世界知名企業技術創新總部,構建跨界創新合作網絡。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研發創新體系,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橫軸發展要充分發揮軸內各區在國際交往、國際商務、金融服務、商務服務和文化創意等領域的發展優勢。支撐北京市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升金融、專利、信息咨詢等領域服務能力;借助該區域在文化創意領域的優勢,促進產業跨業融合,為區域發展提供新的支撐與保障。
“兩區”是分指北京市高精尖產業承載區和城市綠色創新發展區。其中,城市高精尖產業承載區要把握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重要契機,“去粗取精”,加快新要素的引入與新產業的培育,以點帶面、點面相連,將此區域打造成“北京技術創新行動計劃”、《中國制造2025北京行動綱要》的重要承載空間。
城市綠色創新發展區,是京津冀生態涵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首都生態屏障和重要水源保護地,也是首都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為北京提供生態保障和水源涵養。同時,因地制宜提升生態旅游等服務功能,發展生態服務型溝域經濟,建立生態友好型產業體系。
三、“一廊兩軸兩區”創新發展新格局實施路徑
“一廊”建設的實施路徑
●?要著力強調基礎科學與技術創新,提升融合的支撐能力。
●?要著眼于統一規劃、協同建設,構造錯位發展格局。
●?要構建集群開發空間建設格局,提升區域空間承載。
●?要立足多元開放協同創新發展,打造世界創新樞紐。
●?要全面推進城市管理創新改革,優化創新創業環境。
●?還要打造高端人文生活服務配套,培育生態宜居體系。
“兩軸”發展的實施路徑
橫軸發展主要以突出自身發展特點,構建核心資源要素的配置能力為核心。
●?突出文化創意引領示范,建設“文化+科技”創新實驗區。
●?強化資本化通道,聚焦資源配置核心環節。
●?打造創新化集群,推動產業融合要素更新。
●?發展平臺化企業,提高分工優勢產出效率。
縱軸發展的核心是推動創新成果基礎技術研發的產業化。
●?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環境。
●?加快培育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集群。
●?完善綜合服務配套,優化區域發展環境。
“兩區”發展的實施路徑
北京高精尖產業承載區
●?加快功能疏解提升,確保發展持續升級。
●?聚焦創新引領能力,打造戰略技術中心。
●?著力產城融合協調,打造宜居宜業新城。
北京綠色創新發展區
●?全面提升水環境質量。
●?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持續提升綠色生態空間。
●?以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為主線,著力壯大綠色經濟。
編輯:王楠
注:*本文為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課題組研究的階段性成果,執筆人為袁祥飛、魏楊、劉偲揚。如需全文,請聯系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郵箱:cistds@cistd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