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面對異常復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在多重困難挑戰交織疊加的新時期,智庫作為政策制定、社會發展、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撐力量,更應該及時適應新時代的新挑戰與新要求,積極發揮智囊團作用,持續增強自身研究能力、解讀能力以及傳播能力,促進智庫高質量發展。
?
一、立足智庫研究能力:深度分析與信息掌控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研究能力是智庫的立身之本和核心競爭力。智庫的存在和價值從根本上依賴于其進行的高質量研究。研究能力的提升不僅需要智庫研究人員具備扎實的學科背景和專業素養,更應在日常研究中,進一步積累基礎理論儲備,提高挖掘問題本質和關鍵因素的敏感度。同時,還應加強分析問題和提出觀點的高度和深度,加快知識更新,避免陷入系統性知識的認知局限,造成研究成果的“淺輕散”。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智庫研究能力的提升關鍵還包括掌握關鍵信息的獲取渠道和正確的獲取方法,一方面要避免困入因算法造成的信息繭房,保持開放的視野,主動尋找合規、多樣的信息來源;另一方面要通過加強批判性思維能力和信息鑒別能力的實踐,提高篩選可用信息的判斷力,防止陷入‘擬態環境’所帶來的主觀偏見反應。
以今年全國“兩會”為例,不同文化背景和政治立場的國內外媒體對這一重大事件進行了多角度的報道。日本媒體對“兩會”的報道主要聚焦于國家安全和經濟層面的政策動向,如日本貿易振興機構詳細解讀了我國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吸引外資的各項舉措;同樣作為鄰國的韓國媒體,則更關注科技和消費領域的發展動態,如韓聯社在關于“兩會”的報道中特別強調了我國設備更新所帶來的巨大市場潛力,預計每年將產生超過926萬億韓元的廣闊商機。
相比之下,國內媒體則更加關注“兩會”的具體議程、民生提案以及社會反響。由此可見,通過運用比較法分析國內外報道的異同,有助于智庫創新研究思路。但在媒體來源和報道觀點的選擇上,智庫要更加審慎篩選和多元比較,確保研究基于全面、客觀的信息,從而產出更為準確合理的成果。
?
二、提升智庫解讀之力:深度洞察與有效闡釋
“辭多則史,少則不達”。高質量的解讀能力是智庫的成事之魂。作為給重大關鍵問題提供有效支撐的角色,智庫的解讀能力不僅影響著其在政策決策、學術研究以及社會輿論場中的影響力,更決定著智庫能否真正發揮其作為知識與智慧集散地的核心作用。當前,無論是國際形勢的深刻調整,還是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刻變革,都對智庫應具備的敏銳觀察能力和深刻分析能力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
智庫作為連接理論與實踐、政策與社會的橋梁,只有更加精準、全面地理解政策意圖,洞察其內涵的深層邏輯、原因和影響,才能更好地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為企業發展提供戰略指導,為媒體提供權威解讀,為公眾提供理性思考的空間。
同時,智庫的解讀能力也直接影響著其與各類受眾的溝通效果。智庫的解讀能力不僅包括對政策的深度理解,更需要根據不同受眾的特點和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解讀和建議,避免片面化和隨大流的“克隆式解讀”。
以今年全國兩會熱詞“新質生產力”為例,2023年9月,習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時首次提出這個新概念;今年全國“兩會”,總書記對發展新質生產力又作出進一步闡述,由此引發了海內外廣泛討論。但縱觀各類視角對于“新質生產力”的解讀,剝離千篇一律的名詞釋義,結合其提出背景和深層邏輯,“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要義在于強調科技創新的核心作用,即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進而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推動高質量發展。因此,如何把握核心概念,理順邏輯關系,輸出關鍵信息,成為新時期智庫提升解讀能力的重要破題之道。
?
三、強化智庫傳播能力:精準觸達與多元影響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备咝У膫鞑ツ芰κ侵菐斓陌l展之翼。強化智庫傳播能力不能僅停留在提升傳播的效率和范圍這一基礎層面,更要注重將研究成果和解讀內容有針對性地傳達給不同的目標受眾。面向公共部門,應緊密追蹤政策制定和執行中的需求與問題,展現成果的實用價值和戰略意義,重點在于凸顯決策支撐力;針對產業領域,需深入把握產業發展態勢和市場需求痛點,重點在于貼近市場實際及針對性發展建議;對于企業受眾,要立足企業關切,提供市場趨勢分析、風險評估與戰略指導,重點在于企業微觀發展目標;對于社會公眾,需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普及政策關鍵信息,重點在于提升公眾科學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面向海外群體,應做好文化差異管理,講好中國故事,重點在于國際影響力與話語權。
總體而言,要通過清晰、有效的傳播渠道和方式,精準觸達并影響目標群體:“清晰”在于智庫要準確表達、歸納、展現研究成果,并精準地定位目標受眾,了解其信息需求和接受習慣,選擇最優傳播渠道和方式;“有效”在于智庫要主動把握目標受眾的真實需求點,以問題和需求為導向,不僅站在理論層面,更要從方法論角度,設計和制作傳播內容,持續跟蹤傳播效果,及時調整傳播策略,達到傳播效果最大化。
進入數字化時代,媒介基礎生態位的重疊導致媒體內容共創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而作為關鍵媒介之一,智庫傳播能力的提升自然也對其傳播質量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一方面要避免內容生產的符號固化和同質化,堅守獨立思考和原創精神;另一方面,也要積極探索更加多元化的傳播手段和形式,拓寬傳播渠道,充分利用數字化平臺,如社交媒體、在線研討等,增強與受眾的互動,進一步放大傳播效應。
以我院積極參與并有力支撐的某一品牌創新論壇為例,在策劃與實施過程中,我院緊扣時代脈搏,在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的指引下,深挖大灣區在科技創新領域的獨特優勢,邀請全球頂尖科學家、企業家、創投和金融機構代表,圍繞論壇核心議題展開深入研討,激發思想碰撞,并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緊貼時事熱點、內容充實的宣傳素材,獲得良好的社會反響,成功探索出了一條“多地區協同、廣主體參與、長周期發酵”的智庫傳播新路徑。
新征程新使命,對智庫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強化“三力”建設是智庫響應時代號召、提升自身競爭力的必由之路。通過深化研究、精準解讀和有效傳播,智庫能夠為社會各界提供更高質量的見解,為政策制定和社會發展貢獻更有力的支撐。展望未來,智庫必將在新的歷史時期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貢獻更大的智慧和力量。
?
作者: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文藝璇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屬作者和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所有。欲轉載文章,請您聯絡cistds@cistds.org.cn,申請轉載授權。轉載時請注明"來源: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原創之路不易,請自覺遵守我們的轉載要求,尊重作者及原創版權,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感謝您的支持與配合!
編輯:陳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