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3日,“2021首科新年論壇——邁向‘十四五’:創新驅動與城市高質量發展”以網絡視頻會議的形式成功舉辦。論壇上,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聯袂發布《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20》。
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關成華教授公布了“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2020”,介紹了報告的研究背景、測算結果和研究發現。
(一)綜合排名
2020年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前20位的城市依次為北京、深圳、上海、南京、杭州、廣州、蘇州、武漢、西安、天津、珠海、無錫、合肥、成都、長沙、廈門、寧波、青島、濟南、常州。
從省級區域來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中,除北京、上海、天津3個直轄市外,江蘇地區的城市最多,有4個城市;廣東排名第二,有3個城市;浙江和山東并列第三,分別有2個城市;安徽、福建、湖北、湖南、四川和陜西6個地區各有1個城市入選。
排名后20位的城市從高到低依次是臨滄、資陽、百色、河池、銅川、七臺河、朝陽、吳忠、通遼、雞西、商洛、烏蘭察布、保山、麗江、雙鴨山、宜春、平涼、鶴崗、隴南和昭通。
(二)省會及副省級以上城市排名
省會與副省級及以上城市共36個,其中,北京、深圳、上海、南京、杭州、廣州、武漢、西安、天津、合肥、成都、長沙、廈門、寧波、青島、濟南和鄭州17個城市的科技創新發展指數高于均值。北京、上海、天津和重慶4個直轄市分別排名第1、第3、第9、第19位。
(三)地級市排名
本報告樣本城市中除省會城市以外的地級市共253個,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前10位的城市從高到低依次是蘇州、珠海、無錫、常州、嘉興、蕪湖、東莞、佛山、中山、鎮江;
排名后10位的城市從高到低依次是商洛、烏蘭察布、保山、麗江、雙鴨山、宜春、平涼、鶴崗、隴南、昭通。
(四)不同城市規??萍紕撔掳l展指數排名
依據國務院發布的《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按城區常住人口數量可將289個城市劃分為五個類型:超大城市(5個)、特大城市(5個)、大城市(72個)、中等城市(96個)與小城市(111個)。
根據2018年數據,超大城市與特大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從高到低依次是北京、深圳、上海、南京、廣州、武漢、西安、天津、成都、重慶;大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前10位的城市從高到低依次是杭州、蘇州、無錫、合肥、長沙、廈門、寧波、青島、濟南、常州;中等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前10位的城市從高到低依次是珠海、中山、鎮江、湖州、金華、威海、馬鞍山、泰州、江門、宜昌;小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前10位的城市從高到低依次是嘉興、麗水、滁州、漳州、許昌、鄂爾多斯、宣城、衢州、銅陵、景德鎮。
(五)8條研究發現:
1. 科技戰“疫”成效卓著,城市韌性短板凸顯
圖1 疫情治療的其他支持手段
首科院通過電子問卷調查形式,對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從業人員、政府科技工作者等在內的科技創新領域相關專業人士,針對科技戰“疫”成效收集相關意見。
調查顯示,科技戰“疫”成效卓著,從病患排查、在線醫療到疫苗研發,科技創新成果的落地應用對疫情防控起到良好的支撐作用。
與此同時,疫情應對中也暴露出建設韌性城市的短板和不足,公共衛生領域人才短缺、基礎科研薄弱,“醫防脫節”問題突出,跨部門跨區域的協作治理機制仍不完善,標準化和模塊化的管理框架、制度還不健全,導致疫情防控中出現上下聯動不足、跨部門協作失調、條塊分割現象突出等問題。
2. 發展水平總體較低,中心城市“C位”主導
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水平總體較低。我國城市2020年科技創新發展指數均值為0.332,中位數僅為0.2948。289個樣本城市中,僅有102個城市的科技創新發展指數高于均值,有187個城市低于均值。
中心城市主導創新格局。從2020年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的整體分布格局來看,東部地區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領跑全國,尤以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等地區的中心城市為主導。
?
圖2 2020年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經緯度分布圖
注:橫坐標表示經度,縱坐標表示緯度,圖中點越大表示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水平越高,綠色點表示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水平排名較2019年上升或不變,白色點表示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水平排名下降。
2020年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前10強城市分別為北京、深圳、上海、南京、杭州、廣州、蘇州、武漢、西安、天津。這些城市均為國家中心城市和各區域中心城市,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以較大幅度高于全國城市平均水平。
3. 南北差異分化加劇,東南區域一枝獨秀
我們使用泰爾指數衡量城市科技創新能力區域間分化情況,泰爾指數的優勢在于可以測度樣本組內差距和組間差距對總差距的貢獻份額。
表1列出了我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水平區域差異情況??傮w上看,中國城市科技發展水平的泰爾指數上升顯著,由2019年的0.058上升到2020年的0.067。
這主要是由于區域間泰爾指數的上升導致的,2020年區域間泰爾指數為0.016,區域間泰爾指數占比為23.9%,較2019年上升了4.9個百分點,說明2020年我國城市科技創新水平的分化加劇主要是由于區域間差距加大導致。
南部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高于北部城市,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前10名中,南部城市占7席,南北差距顯著。從全國六大區域指數均值來看,東南地區最高,大幅領先全國其他地區。
4. 頭部城市競爭激烈,深圳上海加速趕超
從變異系數看,一、二、三線和四線城市的變異系數分別為0.098、0.137、0.208與0.191。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之間科技創新發展指數差距最小,二線城市之間的差異次之,一、二線城市內部科技創新發展指數較為接近,內部競爭激烈。
具體來看,北京、深圳、上海、廣州的2020年科技創新發展指數分別為0.874、0.780、0.744與0.694,與2019年相比,北京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有所下降,與深圳、上海、廣州的差距分別縮小0.024、0.003、0.002,深圳科技創新能力進步顯著。
5. 城市群新塑生態圈,新基建逐鹿第四極
?
圖3 2020年中國城市群科技創新發展指數得分
課題組對我國14個規模較大的城市群科技創新發展水平進行評估。結果表明,
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處于第一梯隊,大幅領先于其他城市群。
長江中游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海峽西岸城市群位居第二梯隊,目前,四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正著力加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謀劃布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力求在科技創新發展中搶得先機,成為中國城市群創新發展的第四極。
6. 創新版圖全球重構,開放創新只爭朝夕
圖4 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一級指標雷達圖
上圖基于雷達圖展示了創新資源、創新環境、創新服務、創新績效等四個一級指標維度上的均值與變異系數。四個一級指標中,均值最高的是創新環境,平均得分為0.390,創新資源的均值最低,僅有0.166,大幅落后于其他維度指標,表明中國城市整體上創新資源不足。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中美戰略博弈加劇、國際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包括人力資源和財力資源在內的創新資源是制約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水平提升的最主要短板,未來應持續加大開放力度與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尋求利益共同點,利用新的國際經濟合作機制,加快在細分領域構建創新共同體,以全球視野優選創新人才,建立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資體系,著力提升城市國際科技合作和創新資源水平。
7. 科研功利化現隱憂,治理現代化待加速
報告使用科技產出來衡量城市科研能力,使用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來衡量經濟發展水平,來刻畫了城市科研能力與城市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大多數科研能力強、科技產出高的城市并未對應更高的經濟發展水平。
近年來,我國科技人員發表的期刊論文數量和高被引論文數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前三,高校占比80%以上,專利總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科技產出形勢喜人。
但應看到,各地科研投入高歌猛進,為專利申請和論文發表發放大量獎勵補貼,在科技產出數量猛增的背后,質量還有待提高,大量論文和專利是由考核評價體系驅動而來,從研究之初就未考慮實際應用需求。
?
圖5 2020年我國城市科技產出指數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對數的散點圖
8. “雙循環”砥礪新征程,新“百年”力開新格局
中國的科技綜合實力在一百年間實現了歷史性跨越,中國城市的創新理念也從“線性創新”到“城市創新體系”再轉變為“城市創新生態系統”。
為應對復雜的國際形勢和明顯的外部環境不確定性,中央提出實施暢通“雙循環”戰略,加快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2021年是建黨100周年,展望下個百年,中國即將進入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新征程,創新型城市的建設仍任重道遠。
2020年末,中國相繼簽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和中歐投資協定,中國的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再一次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未來,應積極主動作為,探索形成更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度創新,積極推動國際科技合作和開放創新提速,砥礪新征程,力開新格局。
《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自從2017年首次發布以來,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獲得了廣泛的關注。
《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20》在2019年研究的基礎上,依據自行研發的城市科技創新發展理論框架,進一步挖掘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特色,完善了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指標體系,包括一級指標共4個,包括創新資源、創新環境、創新服務、創新績效;二級指標共10個,包括創新人才、研發經費、政策環境、信息環境、創業服務、金融服務、科技產出、經濟發展、綠色發展、輻射引領;三級指標共21個,包括創新資源三級指標4個,創新環境三級指標4個,創新服務三級指標4個,創新績效三級指標9個。
報告選取中國28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對其科技創新發展水平進行測度與評估,這289個城市基本體現了中國不同區域、不同行政等級和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城市狀況,樣本涵蓋了全國各個城市規模等級的城市,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報告旨在量化展示各城市科技創新發展程度,揭示各城市的優勢與不足,力求為各城市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報告分析總結了中國城市在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過程中的經驗和不足,以期繼續為國家和各級政府提供數據支撐與決策參考。
*文中圖表主要利用各指標2018年數據測算得出;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19》等。
編輯:陳瑾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屬作者和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布或發表。欲轉載文章,請您聯絡cistds@cistds.org.cn。已經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請自覺遵守我們的轉載要求,尊重作者及原創版權,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如發現有未經允許或不合要求的轉載,我們將立即舉報,并要求您刪除文章。原創之路不易,感謝您的支持與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