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都科技創新發展指數研究》課題組在研究借鑒國內外重要科技創新評價方法的基礎上,針對北京特點構建了首都科技創新發展指數,對“十一五”時期北京市的科技創新發展情況進行了測算分析。編制首都科技創新發展指數的主要背景有兩個:一是我國經濟發展方式正在深度轉變過程中,迫切要求北京市更好地發揮首都科技創新的輻射帶動作用,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二是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達到新的階段,面臨建設國家創新中心,深入推進科技創新、文化創新“雙輪驅動”發展戰略,率先構建創新驅動格局的新任務。
? ? ?“十二五”時期,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但也面臨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較多等方面的挑戰。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解決上述問題,科學發展是關鍵。在未來五年內,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作用,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壯大創新人才隊伍,推動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是綜合性、系統性、戰略性的轉變。
? ? ? ?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對全國的輻射力和帶動力強,對各地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可以發揮重要的引領、示范和支撐作用。目前,北京每年有超過70%的技術合同流向國內其他地區和出口,同時也是高端技術產品的主要生產地。全國1/10的計算機、1/6的集成電路和全球1/10的手機在北京制造;自主知識產權操作系統、信息安全、重點行業應用軟件等市場占有率位居國內第一,軟件、集成電路設計產業收入分別占全國的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在軟件、集成電路、計算機和網絡、通信、生物醫藥、能源環保等重點領域已形成國內優勢產業集群。保持和擴大北京在創新技術、產品和制度方面的優勢,是我國經濟發展方式面臨系統性、戰略性轉折時期的必然要求,也是北京市經濟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 ? ? ?2006年5月,北京市發布實施《關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意見》,提出了“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服務,率先建成創新型城市”的目標。2008年8月,北京成功舉辦了一屆“無與倫比”的奧運會、殘奧會,實現了“新北京、新奧運”戰略構想。在后奧運會時代,以“科技北京”為代表的“奧運遺產”,升華成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發展戰略,推動首都經濟社會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2009年3月,國務院批復同意支持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同年4月,北京市正式發布《“科技北京”行動計劃(2009-2012年)—促進自主創新行動》;2010年12月《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條例》發布施行;2011年初《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把北京建設成為國家創新中心”,同年9月,《北京市“十二五”時期科技北京發展建設規劃》發布實施。
? ? ? ?在上述背景下,《首都科技創新發展指數研究》課題組在研究和總結國內外科技創新發展戰略的基礎上,針對北京的實際情況和首都特點,形成了具有內在聯系的首都科技創新發展體系。在此基礎上,課題組依托多部門、多學科的專家團隊和公開的權威數據,選取了一組具有代表性、可比性和內在邏輯聯系的指標,并在統一的分析框架下,探索和建立一套具有“首都特色”的“科技創新發展指數”,用以連續、動態地跟蹤和度量北京科技創新發展的進展情況,分析影響首都科技創新發展的主要因素,科學、客觀、公正評價首都依靠科技創新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驅動經濟增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成效,總結北京邁向創新驅動的發展格局過程中的經驗和不足,加快建設國家創新中心的進程。
(本文摘編自《2012首都科技創新發展指數報告》,如需購買或了解更多信息煩請聯系cistds@cistds.org.cn)
編輯:于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