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5日,由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協辦的“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2018年工業發展報告》暨《2018中國城市綠色競爭力指數報告》發布會” 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
《工業發展報告》是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在工業發展領域的旗艦刊物,至今已連續發布8年。通過對世界各國的工業發展狀況進行研究分析來指導未來工業發展的進步和升級,對全世界、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推進工業發展能力建設具有重要指引作用。
促進“良性循環”
通常,我們從供給側角度出發進行工業發展研究,卻忽視了需求的重要性。然而,工業發展需要一定量的工業品需求才能得以發生。在適當條件下,工業品消費可以促進包括創造收入、需求多樣化以及消費大眾化在內的工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
起初,隨著收入的增長,需求從必需品轉向更高端商品。如果具備足夠的工業能力,這一多樣化則可以成為借助新興產業促進工業發展的強大推動力。反過來,制造業產業的擴張和整合有助于提高生產效率和降低產品價格,從而通過大眾市場實現工業品的廣泛普及。生產效率的進一步提高將有助于提高所有消費者的購買力,進而創造新的可支配收入并推動持續的良性循環。在這一良性循環中,隨著產業的興起和衰落,為消費者、工人和企業家創造新的收入來源。
從國內外需求中創造收入
為了維持這一良性循環,每個經濟體需要創造大量收入,并且應當對這些收入進行合理分配。流向前1%群體的收入將不會使該循環保持良性。
在全球化經濟環境中,所創造的收入取決于滿足工業品最終需求的經濟體和方式。為了從這一良性循環中獲益,各國需要既從國內需求中創造收入,又從國外需求中創造收入。
同時,經濟體需要達到一定的工業能力,那樣國內生產商才能滿足國內和全球消費者日益復雜的需求。結果呢?新型工業品的價格隨著生產效率的提高而下降。
以包容、環保的方式進行收入分配
消費循環無法確保社會包容性和可持續性收入。這種包容性(享有參與工業化并從中受益的平等機會)要求收入流向社會中最貧困人口,增加“金字塔底層”人口的福利。
此外,消費量的增加將導致污染增加、自然資源的過度利用和制造浪費,進而加劇對環境的影響。技術創新和“大眾化”環保商品是應對這一挑戰并實現環境可持續性良性循環的關鍵。
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工業產品大眾市場的出現和多樣化推動持續創新過程。此外,工業產品大眾市場還帶來基礎設施需求,從改善交通運輸網到光纖網絡,以更好地為大眾市場服務。新產業部門的出現和發展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和利潤機會。如果能夠使新產業部門具有包容性和可持續性,那么這一循環便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9(“建設有抵御災害能力的基礎設施、促進具有包容性的可持續工業化,并推動創新”)的重要催化劑。同時,工業發展通過提供每個人都負擔得起的新產品品種和產品質量, 改善消費者福利,進而對其他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起到潛在促進作用。
政府所發揮的作用
政府可將需求視為“框架條件”(在這方面政府幾乎無法發揮作用)或“可執行政策變量”,從而能夠幫助利用制造業需求所創造的機會來推動工業發展。政府可通過將收入轉移向社會貧困階層,使這一過程具有社會包容性;并通過鼓勵大眾使用環保產品,使這一過程具有環境可持續性。
新的需求視角:傳統工業發展研究方法從未重視需求
工業發展一直以生產方面的研究為主,幾乎忽視了需求變量以及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相互作用。新產品或改良產品若要成功普及,則必須滿足消費者需求。政策和學術文獻強調了工業發展所需要的包括創業和技術能力、勞動技能、資源質量和完善基礎設施在內的生產性資產,而忽視了需求側變量和政策工具。
報告核心內容包括:
2. 需求如何推動國內和全球工業化;
3. 如何實現可持續性消費;
4. 政府如何利用需求模式的轉變;
5. 這些趨勢是如何反映在世界各地區的生產模式和競爭力指數中的;
6. 從需求的角度研究制造業將提供對其發展和現狀更立足于實證的了解。
注:本文摘編自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2018年工業發展報告》。
編輯:張橦、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