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7日,由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主辦、大元集團承辦、滄州日報文化八仙桌欄目策劃組協辦的新時代京津冀環渤海灣區城市與企業創新發展戰略研討會,在滄州大元集團舉行。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關成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盧中原等15名專家學者齊聚獅城,與滄州的社會各界人士代表,共話新形勢下滄州的發展機遇和企業規劃自身發展戰略。
圖1 研討會現場
體現根植性 發揮想象力 追求可持續
圖2 關成華 ?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
黨的十九大報告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出了具體路徑。
京津冀協同發展對于京津冀優勢互補、促進環渤海經濟區發展、帶動北方腹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滄州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節點和環渤海地區的重要港口,必須深刻研判新形勢下國家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趨勢,把握時機、提前布局,在更高層次、更廣領域參與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實現自身與腹地共同發展。
我認為,一個地區的發展戰略要充分體現根植性、發揮想象力、追求可持續發展。
所謂根植性,是要深深扎根在這片土地上,要與本地的經濟社會發展牢牢聯系起來,政企互動、良性互動,才能把工作做好。一個區域的發展戰略想象力非常重要,要有大的戰略布局,有敢為人先的勇氣和謀略,對區域進行改造、擴充、包裝。可持續發展從學術上我們可以定位為綠色發展,如何保持這樣一種發展的延續性,這是一個區域發展所面臨的重要問題。
大元集團給我們此行的專家學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是一個非常有格局、有情懷、有擔當的企業。我也是第一次看到一個黨建工作抓得如此扎實、對十九大精神學習得這么透徹的民企,大元一直在反思和創新中前行和發展,能夠勇敢堅決地承擔起社會責任。
善于創新的企業,往往會帶動整個城市成為創新型的城市。
在大環境下找準城市及企業定位
圖3 蕭東榮 清華大學國家形象傳播研究中心城市品牌研究室副主任
面臨多重發展機遇,滄州必須提前明確城市發展定位,響應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布局。
我認為,滄州的發展定位,首先要立足于京津冀區域整體功能定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比較優勢,以協調性、均衡性為出發點,進一步優化區域生產力布局,全力推進與京津的產業、科技、人才、教育、醫療精準對接,主動融入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
精準的定位無論對于城市還是企業發展而言,都十分重要,找準定位,才能確保以現有基礎發展自己的優勢產業,從而提高競爭力。
如何找準定位?簡單說要確定進入什么領域、做什么、有什么比較優勢、是否被需要。比如在德國,自行車有發電裝置,騎車出行的過程就是蓄電的過程,而回到家中,所儲存的電量又被釋放出來,可以用于家中日常電力的供給。
新時代下,要以持續深化改革為動力,以打造新型商業模式為抓手,實現企業轉型升級,挖掘高利潤的盈利途徑,形成明顯競爭優勢,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做核心技術的開創者、引領者。比如對于一個建筑企業來說,完全可以研究裝配式建筑的發展趨勢,學習其綠色環保節能的理念,開發新市場、找到新優勢,牢牢占據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的制高點。
把握產業轉移機遇 提升城市發展能級
圖4 陳浩 城市綠色發展科技戰略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
區域協同的城市群建設將會成為未來相當長時間內中國區域經濟、城市化發展的主流。
但當前,我們必須看到,區域發展不平衡是環渤海地區的重要癥結。長期以來,大多數的優秀資源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導致河北市場要素的流動性較差而難以合理布局產業鏈。
隨著區域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心城市依靠主導產業發展壯大,必然會有產業、資金的外溢,周邊城市便是承接港口城市產業轉移、科技成果轉化的良好腹地,港口城市和周邊城市應該做到相互依存、共同發展,從根本上破除環渤海地區發展不平衡現狀。
滄州要對比國內外的區域發展找到自己的優勢,要研究北京、天津、河北發展模式和組合城市的特點,要研究區域發展趨勢,如綠色可持續發展、智能制造等都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形成獨具特色的城市和企業優勢。
城市的發展和企業的發展密不可分,企業是城市發展不可或缺的血液和脊梁,城市與企業的創新是相互促進的,要想形成具有當地特色的企業優勢,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在于企業更應學會把國家戰略運用于企業發展,思考如何利用資源,促進自己現有的產業實現綠色升級。
滄州在推進城市化進程中需要圍繞綠色宜居核心主題,全面提升城市建設水平,營造良好人居環境,主動融入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要立足于京津冀區域整體功能定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比較優勢,以協調性、均衡性為出發點,進一步優化區域生產力布局,全力推進與京津的產業、科技、人才、教育、醫療精準對接,提升城市發展能級。
要有風險意識和國際戰略眼界
圖5 盧中原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我曾經有兩年戶口在滄州,所以按戶籍來說真的也是滄州人。但這次,還是40年來我第一次回家,總體感覺很震驚,滄州歷史文化底蘊極其豐厚,發展潛力也是巨大的。
對于滄州的企業來說,如何能與區域的發展甚至國家的發展更好地結合,這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現有的環渤海經濟圈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格局下,有關區域建設中心和產業基礎的認識,民營企業一定不能再受傳統思維的束縛。同時身處大的經濟發展圈的企業,一定要有風險意識和國際戰略的眼界,來考慮企業自己怎樣“走出去”。
滄州的企業要學會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尋找機遇。以大元為例,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是企業的長項,更是未來建筑業發展的方向,在有實力和對風險做好防控之后,企業完全可以走出去,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綠色產業園區,這種做法一定是雙贏的。
此外,技術創新與就業問題也是企業不可回避的。創新會帶來技術的進步,同時也會有一些崗位面臨員工數量需要減少的問題,所以企業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訓制度及配套的培訓設施來解決這部分人的就業問題,企業內部建立再就業服務中心,這都是企業要在未來發展中作好的戰略規劃。
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帶來的三重機遇
圖6 宋衛國 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科技統計與分析原所長
滄州此行,收獲頗豐。滄州有豐富的文化底蘊,有強大的人文支持,一個好的企業需要的就是這種堅實而富饒的文化土壤,一個地區的文化內涵能直接影響企業文化的建設。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供給側改革全面推行,對外開放步入新階段,京津冀協同發展邁入新時期,灣區經濟發展如火如荼,多重戰略疊加期為滄州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外移、雄安新區建設全面展開、京津冀環渤海地區發展,讓擁有良好區位和交通優勢的滄州占盡發展良機。京津冀協同發展及雄安新區的規劃建設,有利于滄州把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大機遇,加快產業引入,有利于加快補齊滄州經濟產業發展短板,提升整體經濟社會發展質量和水平,培育形成新的區域增長極。
在這樣的發展機遇下,滄州及滄州的企業應解放思想、加強對外貿易,突破文化和觀念制約,吸引北京人才,并加強與外界專家聯系,多多引智。雄安新區的設立,標志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邁向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對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新模式,調整優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培育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滄州應該看到這一發展機遇,建立產業平臺。
拓寬視野 提升企業資源配置能力
圖7 傅強 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副院長
企業創新是城市發展的能量之源。無論是城市發展還是企業發展,都要堅持優質引進和自主提升并舉,構建創新發展格局。
在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的環境下,企業應進行網絡化發展,關注縱橫兩個維度。“縱”是時間的維度,要把握好發展的頻率和節奏,“橫”是指空間的維度,要從多個不同的層面來考慮國家的發展戰略。
從城市發展的角度來看,要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積極打造以高端智能裝備、現代信息技術、文化創意產業為核心的產業創新園區,以重點優勢企業引進和區域科技企業培育并舉,全面實現城市產業發展的現代化改造。同時要緊抓京津冀區域產業布局調整和產業鏈重構,著力發展臨港產業,加快打造率先發展的園區平臺,逐步形成沿海產業率先發展、加速聚集的平臺。
而企業應該借此機遇加快推動整體轉型升級,緊跟發展趨勢,有效開拓企業發展空間,吸引優秀的人才,堅持綠色發展、創新發展、開放協同的發展理念,完善城市產業布局,全面推進市場開放,將有望實現“彎道超車”。
企業要提升資源配置能力,把有限的資金和人力用在刀刃上,著力加大人才引進和培育,以人才最關注的編制、用房、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創業自主、融資渠道、分配激勵等方面為突破口,進一步完善和落實人才政策,全面優化人才發展環境。
企業應多走出去學習先進經驗,拓寬格局和視野。
圖6 滄州日報整版報道
編輯:王楠
本文來源:滄州日報
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xJIO1sSI96Goq_N_L0M6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