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曉南:中國綠色投資每年需兩萬億 資金缺口大
???????“與巨大的市場需求相比,綠色經濟發展資金存在巨大缺口。保守估計,我國每年需要的綠色投資每年達兩萬億元,但財政最多只能提供15%的資金,85%以上的預測投資需要其他資金給予補充”,國務院國資委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季曉南如此說道。
???????季曉南指出,受金融“脫實向虛”的影響,許多社會資金追求高回報,追求“短平快”,而綠色項目往往具有前期投入較大、投資回報期較長、有些項目還具有較高的風險和低收益的特征。因此,如何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到綠色經濟領域需要思考。
???????此外,他還談到,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應該在綠色經濟發展中發揮帶動和表率作用。
???????截止2016年底,國有經濟總量達到137.72萬億元,其中中央企業69.48萬億元。2016年,進入世界500強的中國內地企業97家,其中國有企業83家。“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大企業數量都要求在綠色發展中承擔更多的責任,這既是中國的需要,也是世界的普遍現象。”季曉南說。
高堅:政策要激勵傳統企業 使其愿意實現綠色轉型
???????針對傳統企業在綠色轉型中遇到的一些困難,國家開發銀行原副行長高堅認為,過去對于地方政府業績的考核標準基本是GDP,導致地方政府一味追求經濟數據和稅收。雖然這種現象正在逐漸轉變,但還需時間。在綠色經濟的大背景下,政策要激勵企業和地方政府,使它們愿意實現綠色轉型。如果目前市場不存在綠色發展需求,那么要相應地創造需求。
???????因此,對于綠色經濟、綠色金融的發展,政府在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盧中原:金融應幫助綠色產業開拓市場 找準定位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盧中原認為,金融應幫助綠色產業開拓市場,抓準市場定位。沒有市場的創新將不具生命力,一項產業的綠色轉型首先要研發出有方向性的產品,而金融在此過程中,應提供相關產業發展的評估、研究、預測,以及金融服務支持。
???????盧中原還指出,金融必須解決不重視科技創新的弊病。由于綠色產業的轉型發展一定是要依托科技創新的,但金融本身并不是傾向科技創新的,它是傾向短期盈利的,因此很多企業的退出機制僅僅是為了短期套現,這種短期套現和盈利是不可能有利于科技創新的。
???????“但從調研情況來看,盡管金融業的發達對科技創新的帶動有限,但科技創新會培育出發達的金融業。這點在綠色產業的發展上應用性很強,所以,金融應當重視針對該領域的科技創新,這樣才能達到共贏”,盧中原表示。
???????此外,盧中原還指出,金融業還應為企業退出市場提供好服務,當深入研究民營企業退出遇到的各種問題,找到其中最核心的痛點,幫助民營企業解套。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助力綠色轉型。
李曉西:綠色金融體系的建立有利于傳統產業的綠色改造
???????“近年來,綠色金融在支持和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方面的作用可謂非常之大”,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學院名譽院長李曉西指出,綠色金融和傳統金融的很大一個區別就是,綠色金融將環境保護放在目標上考慮,傳統金融業也考慮環境保護,卻不是將其作為目標。
???????“實現環境保護光靠政府的力量、財力絕對是不夠的”,李曉西表示,“在過去的兩年里,中央與地方財政提供了2000多億元來支持環保、節能、新能源等綠色投資,而根據環保部的測算,今后5年內我國僅治理大氣污染就需要1.7萬億元。2014年的綠色投資中,政府財政占所需綠色投資的比重超不過20%,80%需要社會各方出資。如果沒有一個有效的綠色金融體系,環境保護與治理的目標將是無法實現的。因此,綠色金融體系建設有助于實現環境保護效果的根本性轉折提升。”
???????此外,李曉西還指出,對于金融業來說,構建綠色金融體系有助于促進金融業本身的發展。支持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綠色經濟的發展,表面上看有一些壓力,長遠看風險會比較小。
本文來源:新華網??? 編輯:于悅
鏈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7-07/07/c_1296500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