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7日下午,“廣東硅谷”創新發展論壇暨潼湖生態智慧區建設發展研討會在惠州舉行。來自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省科技廳的專家學者,以及碧桂園、軟通動力、華興資本、創新工場等企業代表共聚一堂,進行了多個主題演講和兩場圓桌對話。
能否在潼湖建一所大學?
據了解,潼湖生態智慧區陸續啟動創新與總部經濟區首期道路、智慧大道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總投資約53.36億元。到目前為止,智慧區引進了包括碧桂園創新小鎮在內的20多個重點項目,投資總額約2900億元。
可見,潼湖生態智慧區動作頻頻。那么,在創新小鎮的打造過程中,哪個環節才是最關鍵的?多位專家學者對此展開探討。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綠色產業平臺中國辦公室、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關成華認為,創新小鎮首先要建成生態環保和諧宜居的社區。規劃時可以產業優先,但在建設的過程中,還是要按照生態環保和諧宜居的要求建設好。
關成華認為,潼湖缺人才。什么是對人才有根植性和幫助?那就是建大學。他當場提議,碧桂園能否在這里建一所科技大學或者科技學院,申請一些特殊政策,跟小鎮共同成長。如果沒有大學,沒有科研機構和根植性的機構,潼湖的科技創新小鎮的建設會非常艱難。
碧桂園集團副總裁劉寧則表示,該集團給潼湖科技小鎮的定位就是為鳳筑巢、陪伴成長?!拔覀儸F在正在集聚1000名各個學科的博士加入,已經構建了一支龐大的科技產業的合作聯盟隊伍。”
需突破技術成果轉化體制
在圓桌對話環節,嘉賓圍繞一套可行的制度如何介入科技創新和科技小鎮的建設展開討論。
科技部火炬中心原副主任、中國民營科技促進會會長馬彥民接過話茬,科技體制改革了30多年,仍然存在很多制度障礙。如何發揮人的作用推進創新,并高效地實現成果轉化是關鍵。他認為,潼湖智慧區后發優勢非常明顯,處在深莞惠創新經濟帶上。在大灣區的建設當中,在跟港澳的合作中也會發揮創新資源在這里成果轉化的平臺作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人懷認為,中國的大學和研究院的論文專利非常多,但大部分沒有轉換成生產力。國家強調產學研一體化,也制定了很多制度,仍然和產業結合得不夠。馬彥民指出,現在做技術轉移效果不佳主要是體制上的事情,很多做技術轉移的機構都附著在某一個政府、大學、研究院所。他們有事業單位,有自己的級別,由國家發工資,因而顯得不夠專業。
馬彥民希望潼湖的科技創新小鎮能夠在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的品質有所突破,因為這個是國家現在最薄弱的環節?!斑@個小鎮如果在技術轉移成果轉化體制上有所突破,這就是你們最大的功勞。”
建設科技小鎮不能心急
有嘉賓結合國外經驗認為,國內一些項目建設太過于講究時效,時間周期壓縮得很短,希望立竿見影,這樣急于求成不妥。
碧桂園集團助理總裁兼產城發展事業部總經理向俊波介紹,他直接負責科技小鎮的操盤,該集團做事情很快,但只是在做建筑很快,并不意味著建一個城鎮的周期會那么短那么快。他表示,從該集團的角度來說,一開始就是抱著長期投資和發展的心態。
中國指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房天下控股副總裁黃瑜表示,目前建的這個潼湖科技小鎮應該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更關心的是它能夠區別于其他原有的房地產小鎮的地方在哪里。她認為,打造產業生態是科技小鎮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不論是在科技小鎮建大學,還是引進1000名博士,都應該圍繞當前或未來要發展的產業來引進,并且形成獨特的產業研究院。
來源:南方日報??? 編輯:于悅
鏈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7-05/18/content_7639364.htm
注:關成華系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