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器洗牌
???????作為創新創業的風向標,孵化器在“雙創”風潮下野蠻生長,喜憂參半。
???????創業本是件艱難的事兒。初創企業大多時候處于盲目狀態,于是便將創業的第一站放在能提供各種資源和服務的孵化器里,希望能降低成本,并解決企業發展中的一些“疑難雜癥”。
???????艾媒咨詢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選擇孵化器時,近七成創業者考量的第一因素是融資資源,其次是政策優惠(65.3%)和人才聚集(54.5%)。
???????然而,目前國內大部分孵化器干的是“掮客”的活兒,主要提供低成本的辦公服務,管理服務水平和整合資源的能力嚴重不足,盈利也僅靠房租或政府補貼,毫無商業模式可言。更有甚者,以“孵化項目”之名招攬大批初創企業,以應對政績指標。
???????孵化器并非空間,拼的不是環境舒適,而是生態搭建。“二房東”模式沒有核心資源和連接能力,被“洗牌”是早晚的事兒,對整個生態而言,“洗”得越早越好。
???????盲動的參與者離場了,沉淀下來的是具備生態圈的“正規軍”,只有他們才能擔當起優化和提升孵化器質量的重任。
???????孵化器在孵化企業之前,不妨先“孵化”好自己。
來自京津冀的創客在天津寶坻京津新城眾創特區的眾創空間交流討論。
第一家孵化器的誕生
???????故事還要從一家倒閉的工廠說起。
???????1956年,美國紐約貝特維亞大型農用機械設備制造商、當地最大企業——馬賽哈里斯公司宣布倒閉,留下26棟大樓,建筑面積達85萬平方英尺,隨后由曼庫索家族創辦的曼庫索商業發展集團,于1959年出資18萬美元買下,并成立貝特維亞工業中心。
???????曼庫索家族最初的設想是吸引四五家大公司入駐,他們為此還派出“家族代表”約瑟夫·曼庫索擔任副總裁。
???????然而,約瑟夫·曼庫索在經營中發現,任何一家企業都不可能租得起這么大的工業廠房,也很難重振這一地區的商業活力。與此同時,他發現中小企業正在逐步興起,而它們往往缺乏資金和場地。
???????于是,約瑟夫·曼庫索將大樓分割成諸多單元,以較低價格分別租給不同的小企業。入駐企業除了能共享辦公場地,還能享受專業化的增值服務,如獲得貸款、融資等服務,從而降低企業創業風險和成本。
???????效果很快顯現,不久便有4家企業入駐。這之中,蒙特霍普養雞公司是最早入孵的企業之一。1960 年,這家公司租用了8萬平方英尺辦公場地,大部分面積用來飼養小雞。正是從小雞孵化中得到了靈感,約瑟夫·曼庫索將這種為小企業提供孵化的經營模式,命名為“企業孵化器”,貝特維亞工業中心也因此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家孵化器。
???????看到貝特維亞工業中心的發展,美國政府逐步意識到孵化器對助推中小企業發展,重振經濟和緩解失業的重要意義,便決定大力發展孵化器。
???????1980年,美國孵化器數量還只有12家,到1995年便高達750家。有統計數據顯示,到1998年為止,美國孵化器共孵化了約1.9萬個企業,并提供了24.5萬個就業機會,為美國經濟復蘇發揮了重要作用。
“騎著自行車來開著汽車出去”
???????就在美國孵化器發展得如火如荼時,孵化器之風也吹到了大洋彼岸的中國。
???????只不過,兩者產生孵化器的背景有點不一樣。
???????1984年,在全世界掀起新技術革命浪潮的背景下,國家科委(科學技術部)提請國務院有關部門研究制定科學園區和孵化器的有關優惠政策,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但當時具體應該如何操作實施,無人知曉。
???????“要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就要興辦科技企業,但當時注冊高新技術企業,創業者必須掛靠國有和集體企業作為自己的主管部門。”原武漢市科技與人才交流中心主任、武漢科技企業孵化器協會名譽會長熊兆銘對《支點》記者說,“這些主管部門被稱作‘婆婆’,沒有他們主管的企業不能辦工商執照。”
???????“這就有一個問題,這些‘婆婆’對企業常常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要管,導致‘婆媳關系’矛盾不斷,嚴重影響了企業發展。”熊兆銘進一步補充說,“我當時所在的武漢市科技與人才交流中心第一批就主管了36家企業,這么多企業的經營我們都不懂,哪里管得過來啊!”
???????經過研究,武漢市科委(武漢科技局)認為,武漢科教資源豐富,科技人員“下海”熱情也較高,1985年民間興辦的科技企業多達200多家,應該突破現有體制鼓勵科技企業發展。
那么,解決之道在哪里?
???????“借鑒美國孵化器的發展經驗,創辦適合我國國情的科技企業孵化器。”熊兆銘回憶說,“當時想的是,這是一個非政府組織,但又可以代替政府行使一些職權,還可以成為創業企業的主管部門,但是這個主管部門應該是‘保姆’,管理辦法是‘無為而治’,宗旨是為企業提供辦公基礎設施、行政工商、政府補貼、信貸融資等服務,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于是,1987年6月7日,經武漢市科委批準同意,我國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后更名為“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正式成立,武漢市科委撥款8萬元作為啟動資金,并安排了40萬元新技術基金作為在孵企業的扶持資金。
???????在這里,創業者除了能共享辦公場地和設施,若要辦理工商執照、調動人事檔案、進行貸款融資、申報政府項目支持等都有專人服務。一時間,科技創業者熱烈追捧,當年就有6家企業入駐。第二年又有21家企業入駐,總產值達1400萬元,創匯20萬美元。
此后,楚天激光、高德紅外、凱迪電力、三特索道、武漢凡谷等企業都是從這里走出來的。
???????“當初騎著自行車來這里創業的人們,最后大多數開著汽車出去。”這是當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在此期間,國家科委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開始著手建立科技企業孵化器的可行性研究,研究報告認為可在武漢、天津、廣州、深圳、上海、西安等全國有條件的地方,建立類似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的科技企業孵化器。1988年8月,我國決定實行專門為發展中國高新技術產業而設立的“火炬計劃”,并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科技企業孵化器。
???????就這樣,以“政府主導、財政投入”方式建立的各種各樣的創業中心、大學科技園、海外留學生創業園等科技企業孵化器,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此后,隨著政策的放開以及對孵化器的深入認識,一些社會資本也開始自發投入孵化器的建設之中。
???????到2010年底,全國科技企業孵化器有896家,在孵企業56382家、總收入3329.5億元,累計“畢業”企業36485家。
建立創業生態圈
???????不過,孵化器在我國的全面爆發,要以2011年為起點。
???????那時,有業內人士發現,孵化器提供的一些辦公基礎服務、相關行政服務和補貼服務,已不再適應新形勢的發展需求。很多創業者還會遇到品牌管理、市場拓展、資金短缺等方面的困難,且需要孵化的企業并非僅有科技企業,很多其他行業的中小企業也需要孵化。
???????當年,北京中關村西區出現了一家以創業和投資為主題的咖啡廳——車庫咖啡,創業者只需點一杯咖啡,就可享用一天的免費開放式辦公環境。這很快吸引了大批草根創業者,他們不僅可以享受價格低廉的辦公環境,還能與其他創業者一起交流想法;有時還能碰上風險投資家,若運氣好的話很快就能拿到投資。
???????緊接著,各種類似的咖啡廳,以及以優客工場為代表的聯合辦公等眾創空間開始層出不窮。特別是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出后,這些眾創空間將服務進一步延伸,不僅有了單獨的聯合辦公場地,還具有科技企業孵化器的各項行政事務代辦和自我投資功能,更有培訓咨詢、市場營銷、人才招聘、投融資對接、資源整合等其他服務。
???????“眾創空間的出現,使得孵化器的發展更為繁榮。”優客工場創始人兼董事長毛大慶對《支點》記者說,“他們不僅豐富了孵化器的內涵,更促進了一些科技企業孵化器升級。”
???????熊泉浪創建的武漢夢軟科技有限公司,于去年10月入駐了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最初,他將公司定位為做大學生問卷調查。不過,在與孵化器對接的投資人深入溝通后,他才發現這個市場早已有巨頭存在,自己服務的對象又局限于大學生群體,較難做大。投資人認為他所從事的行業本質上屬于軟件開發行業,他們手中剛好有一些銀行、保險公司存在系統軟件開發的需求,而且數量還不少,他們建議熊泉浪專門做這個。聽從這個建議之后,熊泉浪的公司果然拿到了不少訂單,投資人隨后也表示出了入股興趣。
???????劉德珩創立的武漢聚芯微電子有限公司,在去年入駐了另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一家專注微電子的孵化器。他欣喜地發現,自從入駐后,企業的市場資源一下子豐富了好多,孵化器為其對接了高德紅外、華星光電等多家客戶。他還在這里拿到了天使輪投資,下一輪融資也在洽談中。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如今很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創新型孵化器,都在以往孵化器的基本功能上,拓展了更多增值服務。”資深孵化器專家、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顏振軍對《支點》記者說,“大家都在強調注重創業指導、投融資服務、資源對接等創業服務生態圈的建立。”
“洗牌”即將開始
??????? 如今,我國已有4298家眾創空間創新型孵化器,3200余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孵化器數量居全球第一。
??????? “這只統計了登記備案孵化器的數量,實際數量要大得多。”顏振軍認為,國內創業熱度不減,未來這一數字還會繼續擴大。
??????? 這就引發了一個擔憂,孵化器的數量是不是太多了?
??????? 熊兆銘對此持肯定態度。他認為,孵化器存在重復建設問題,“洗牌”即將開始。
?????? ?不過,在顏振軍看來,從日均新增1.4萬家企業的數據來看,行業內還需要更多孵化器。但他同時表示,盡管現在很多孵化器都在提打造創業服務生態圈,真正落到實處的孵化器卻沒有多少。
????? ??毛大慶更是對《支點》記者直言,這樣的孵化器在國內還不到20家。
???????“大家都在提,卻沒有做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資源不夠。”顏振軍說,“但至少現在大家都認識到了要往這個方向發展。”
??????? 那么,解決之道在哪?
???????“創業者需要的服務各式各樣,都靠自己做,并不現實,關鍵是要整合資源,建立社群關系。”毛大慶說,“比如,除了引進第三方服務機構入駐孵化器,還可以通過投資各類服務商的方式為創業者提供服務。”
???????“此外,孵化器之間也可以互相合作。”武漢華工科技企業孵化器副總裁李迪對《支點》記者說,“每家孵化器的資源都不一樣,你有的我沒有,我有的你也沒有,一些資源其實可以相互置換,這樣更能促進孵化器行業的整體發展。”
???????“事實上,孵化器之間的合作遠不止于資源置換,孵化器沒做好還有一個原因是欠缺運營孵化器的人才,所以做得好的孵化器還可以在人才培養和輸送等方面合作。”顏振軍說,“孵化器在孵化企業的同時,也需要被孵化。”
?來源:《支點》雜志2017年4月刊??? 編輯:于悅
注:顏振軍系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