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正走在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之路上,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是:我們需要怎樣的發展?如何發展?學者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的綠色發展理念,不僅符合世界“綠色新政”發展觀的趨勢,也是我國在新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平衡綠色與發展所做出的科學決策。
經濟發展必須與綠色化“掛鉤”
“能否協調好資源環境保護同經濟增長、產業競爭力提高的關系,是我國當前社會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其仔提出。學者認為,綠色發展是一種高效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成為應對挑戰的最佳答案。
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云飛看來,一方面,經濟發展必須與自然要素“脫鉤”,通過降低資源消耗、減輕環境污染、放緩生態退化的方式來實現發展;另一方面,經濟發展必須與綠色化“掛鉤”,通過遵循均衡、節約、清潔、低碳、循環、安全等原則來實現發展。
北京師范大學亞太綠色發展中心副主任趙崢認為,綠色發展的核心是將資源環境視為內生的增長因素,通過轉變發展的動力機制和方式,解決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生態平衡之間的矛盾關系,以此來實現發展模式的根本性轉型。
中國實現綠色發展具有制度優勢
盡管綠色化是國際潮流,但在張云飛看來,當代中國在實現綠色發展方面具有自己獨特的制度優勢,完全可能走在世界的前列。
談到我國當前提出綠色發展理念的制度優勢,趙崢認為,一方面,從頂層設計到實施方案,國家關于綠色發展領域的改革思路明確、決心堅定,展現了中國綠色發展的信心和能力;另一方面,中國持之以恒推動對內、對外雙向開放戰略,既能夠分享全球綠色發展成果,同時也能夠更好地參與世界綠色發展治理實踐。
中國地質大學區域經濟與投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鄧宏兵在調查中發現,近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無論在制度建構,還是實踐操作中都取得了豐碩成果,再次彰顯了“頂層設計”的魄力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如增進全民生態福祉、緊密結合政府與社會、樹立科學的生態價值觀等。
多層面加強綠色發展研究
實現綠色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鄧宏兵看來,完善綠色發展制度和保障體系、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的產業體系、推動綠色環保技術發展是推動綠色發展的三大重要著力點。
張其仔認為,首先需要建立資源環境保護政策措施的經濟社會影響分析制度;其次建立激勵型區域補償機制,在充分發揮行政的、經濟管制力量的同時,鼓勵自愿性環境管制制度的建立。
趙崢提出,創新是綠色發展的根本驅動力。通過推動包括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在內的全面創新,打造有利于綠色發展的“硬技術”和“軟環境”體系,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激發勞動者和企業的創新動力、能力和活力,有望實現高效率、高質量增長基礎上的綠色發展。
當前,科學技術的生態化趨勢和成果也擴展到了哲學社會科學中,從而形成了綠色化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群。張云飛表示,這些學科能夠為實現綠色發展提供科學的智力支持和正確的價值導向。如,生態哲學(環境哲學)、生態倫理學(環境倫理學)、生態美學、生態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生態史學等。
趙崢建議,還應重點加強綠色發展的理論研究,特別要加強區域、城市、產業和企業層面的綠色發展研究,更多地開展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研究,增強學術研究的現實價值。
?????????????????????????????????????????????????????????????????????????????????????????????????????????????????????????????????????????????????????????????????????????????????????????????????????????? 編輯:楊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