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3年,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體呈現技術能力謀新、產業集群成鏈、融合發展提速、民營力量奮進的良好態勢,成為經濟發展的亮色。戰略性新興產業在2023年向上生長的背后,是產業協調力、創新驅動力、人才支撐力、資金加持力等的向下扎根。
新華社主管主辦的新聞周刊——《瞭望》2024年第11期刊發特稿《戰略性新興產業:拔節生長又一年》,關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關成華教授受邀解讀北京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思路。
?
進一步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還需在抓好集聚、引育人才、自主創新、做好調控四方面加力:
第一,合縱連橫,抓好集聚。
關成華院長表示,產業集群對推動創新、優化資源配置等具有積極作用,需科學營造產業集群的創新發展環境,積極參與國際產業合作與競爭,正向提升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打造和培育世界級產業集群,加強國際競爭力。
北京可以加強城區統籌和戰略協同,加快健全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等的融合發展和輻射引領機制,利用“飛地孵化”“飛地經濟”等模式,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化發展。同時面向全球,適應國際規則新變化,積極實施先行先試改革,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促進生產要素的雙向流動,有效利用港澳和全球產業資源、市場,推動跨國公司總部企業集聚。
北京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可立足于北京的存量、首都都市圈的存量,在全球尋求優質增量,借助北京的科研城市優勢和現代服務業優勢,加強制度創新,站在全球配置資源、凝聚資源,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量質齊升。
第二,引育并舉,儲備人才。
關成華院長提出,創新型人才是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安全性水平,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因此,從學歷教育到職業教育,從本土人才到國際人才,均要做長遠儲備。
具體而言,一方面加強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職業教育的師資及學科建設,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加快培養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等隊伍。
另一方面抓住復雜國際形勢的窗口期,創新國際人才服務政策,破解國際人才工作生活的便利服務難題,提升對國際人才的吸引力。比如,可在廣受關注的居留許可、工作許可、教育醫療、保險稅收等方面出臺一攬子政策,吸引集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緊缺急需人才。
編輯:陳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