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制定支持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政策。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2024年3月5日,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關成華教授應邀接受《新京報》采訪,深入解讀“人工智能+”所賦能的領域及產業。
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關成華教授認為,一方面,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今年1月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以人工智能和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以場景應用為牽引,加快重點行業智能升級,大力發展智能產品,高水平賦能工業制造體系。
當前,人工智能已在精細化生產、工藝過程優化、產品質量檢測、設備維護與監測、研發生產決策等領域嶄露頭角,成為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推動力。伴隨大模型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將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將全面賦能研發、中試、生產、銷售等環節,推進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
同時,人工智能賦能城市治理。人工智能技術將推動城市治理理念更新,并帶動“數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設。依托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可以推進跨部門、跨區域的城市治理流程再造,能夠進一步打破信息和要素流動壁壘,通過“城市大腦”輔助開展城市宏觀治理決策,提升城市現代化治理能力。同時,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醫療、交通、物流、政務服務等城市治理場景中的創新應用正不斷深入,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的趨勢正加速形成,城市治理和社會治理的智能化水平也將隨之不斷提升。
人工智能還能賦能綠色發展。《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提出,要推進“數字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其中關鍵是要統籌好“數字化”和“綠色化”的關系,將數字技術和數字化手段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深度融合,在生態監測、管理、服務、資源配置等環節實現數字化發展,推動二者互促共融、協同發展。人工智能技術在生態環境領域的應用與發展,有助于加快構建智慧高效的生態環境信息化體系,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構建以數字孿生流域為核心的智慧水利體系等,進而優化生態環境治理效能、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生態環境領域一體化協同治理能力。
?
編輯:陳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