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關成華教授率隊赴南海調研,先后走訪了千燈湖創投小鎮、三龍灣南海片區、丹灶仙湖實驗室、佛山桃園先進制造研究院等地。他認為,南海“實驗室經濟”蔚然興起,且初具規模。
作為一種產業發展模式,“實驗室經濟”已成為南海推動區域創新發展的成功之道。近年來,南海采用“一事一議”的方式,引進了一批與重點發展產業關聯度高、技術先進、具有產業化前景的高水平實驗室。按平臺主體劃分,主要有三類:一是以季華實驗室、廣東高校成果轉化中心為代表的綜合性實驗室;二是與大院大所合作共建的實驗室,如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所、廣東工業大學協同創新研究院等;三是以阿里云創新中心(佛山)、洛客華南研發和供應鏈中心為代表的企業自建實驗室。
在三龍灣南海片區調研時,工作人員介紹,季華實驗室是廣東省首批四大實驗室之一,采用“邊建設、邊科研、邊出成果、邊轉化”的方式。成立兩年多來,季華實驗室全職引進中科院院士1名、兼職院士12名,杰青、長江學者等領軍人才32人,正高級職稱134人;共引進海內外高端科研團隊28個;累計獲得國家及省部級重大項目12項,累計項目總經費5.53億元;累計孵化高技術企業7家,并成立1支成果轉化基金;以唯一申請人申請發明專利212件,累計共申請發明專利373件。
關成華認為,南海的實驗室更像是孵化器或加速器,支持若干個科研團隊或項目組在此開展研發工作。待某個團隊或項目組的產品趨于成熟后,便會成立項目公司,將實驗室成果進行轉化。期間,實驗室通過技術作價入股的方式,在項目公司中占有股份,同時,還會根據發展需要設立產業基金,對外進行投資和并購。
這種通過引進創新要素進行培育、在當地進行研發并轉化的“實驗室經濟”模式,已不同于簡單的招商引資或是對既有成果的直接轉化。這樣更接“地氣”,也更具根植性,不論是技術方面還是人才方面,都利于培養“自己的孩子”,使實驗室成果真正發揮作用,服務于當地產業轉型升級。
隨后,關成華一行參觀了丹灶仙湖實驗室、佛山桃園先進制造研究院和佛山(華南)新材料研究院。調研組從這些平臺了解到,南海引進的實驗室多以政府投入為主。實驗室在建設初期接受財政補貼,以開展平臺運營、人才引進和載體建設。在此過程中,政府雖起到主導作用卻往往主動放權,讓創新平臺探索制訂適合自身發展的體制機制,走市場化的道路。
政府有為、市場有效、科技賦能,南海的創新勢能銳不可當。關成華點贊道:“南海創新體制靈活、創新活力十足,相信南海必將在創新型城市建設之路上大有可為!”
來源:《珠江時報》
編輯:陳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