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升了科技創新的戰略高度,強調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中共北京市委十二屆十五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北京市委關于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建議》提出,“十四五”時期,北京要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到2035年,實現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創新力、競爭力、輻射力全球領先。社會各界積極建言獻策,就構建新型舉國體制、推進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等提出了不少寶貴建議。
打造全球原始創新策源地
多位建言人認為,當前我國許多產業的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相關基礎研究薄弱和缺乏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北京是我國科技創新戰略資源最富集的區域,“十四五”時期,北京應該服務好國家自主創新戰略,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原創成果,打造全球原始創新策源地,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
■ 集中力量構建新型舉國體制
北京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徐逸智提出,不管是從世界競爭格局的發展演變還是從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來看,都需要盡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以贏得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北京應發揮創新資源優勢,在構建新型舉國體制突破“卡脖子”技術方面做出積極表率,掌握更多硬核科技,拿出更多硬核產品,為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提供有力支撐。要加強戰略研判,面向國家重點需求和產業鏈安全,聚焦關鍵核心技術和集成電路、新材料、網絡安全、航空發動機等“卡脖子”領域進行攻堅布局。對于具有戰略性、全局性的重大科技專項,可采取“賽馬制”,充分發揮在京“國家隊”的引領作用,探索由國家實驗室等戰略科技力量牽頭,央屬科研院所和高校為主體的協同攻關聯合體來承擔攻關任務。對于產業領域攻關產品和工程項目,建議采取“揭榜掛帥”,支持領軍企業牽頭的政產學研用金聯合體揭榜攻關。
■ 補齊基礎研究短板
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戰略研究部主任張亮亮認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從根本上講需要加快提升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對北京而言,重點是探索研究國家實驗室在京建設的體制機制,整合優勢資源,做好國家實驗室和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建設的服務保障。以國家實驗室建設為引領,超前部署基礎科學、前沿技術研究,支持原始創新換道突圍。尤其是在智能科學、生命科學等與北京優勢產業密切相關的學科領域,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方向和頂尖水平,著眼未來國際競爭力,部署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同時要完善基礎研究相關政策法規,重視建立符合基礎研究規律的科研管理制度,營造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環境。
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雙向融合”
創新的本質就是通過生產要素的新組合來實現更大的經濟價值。多位建言人認為,讓更多的科技成果應用到首都及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推動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這是北京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應有之義。
■ 打造世界級創新型產業集群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沈體雁副院長建議,北京應抓住以5G等為引領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和新一代生物技術革命重大戰略機遇,在“十四五”期間全面實施國際科創中心與世界級產業集群“雙輪驅動”的戰略,把人才、資金等創新要素融入到產業集群的生態系統中去,進一步創新生產要素的配置方式,優化創新集群的空間布局,把“三城一區”主平臺和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主陣地作為主要抓手,進一步在京津冀區域謀劃布局,打造三個世界級的創新型產業集群:IT、BT(生物技術biotechnology)和KS(知識密集型服務業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合稱為世界級IBS產業集群。
■ 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
“北京有相當數量的科技成果并沒有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企業沒有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由此造成成果轉化率偏低以及創新鏈與產業鏈的脫節。”北京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所經濟部負責人趙永珊認為,要改變這種狀態,關鍵是強化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重點發展一批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創新型領軍企業,鼓勵和引導企業牽頭組建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發揮大企業領頭羊作用的同時,也要重視培育一批“專精特新”的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北京具有全國首屈一指的科創資源,特別是各級各類高層次人才數量在全國名列前茅,每年產出大量科技成果,如何有效釋放這些要素的活力?多位建言人認為,關鍵在于體制機制改革與創新。
■ 釋放人才活力是關鍵
人才是創新活動的核心要素,也是北京的優勢所在,北京科學學研究中心李海麗副研究員認為,全市有超過140萬人從事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從事研究與試驗發展(R&D)人員將近40萬人。但是,人才雖然數量龐大,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創新動力不足的問題。北京應該積極探索深化職務科技成果產權制度改革,完善科研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深化人才分類評價改革,推動科技人才評價轉向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導向;打破人才流動的體制障礙,逐步縮小體制內外職級晉升、考核評價等“待遇”差距。
■ 強化體制相“融”二十一世紀創新規劃設計研究院執行院長王仕濤認為,新時代是一個“融創新”的時代,學科交叉、技術融合、產業跨界、組織融通、萬物互聯成為重大發展趨勢,完善相關體制必須在“融”字上深入探索。首先應厘清政府和市場兩個機制、兩個作用的界面,使其在融通中發揮“1+1>2”效果。其次是促進各種創新資源相“融”。創新活動不僅僅涉及產學研,還包括金融機構、服務機構、創業載體、市場渠道等多方主體和資源,至少應實現“政產學研金服用創”八位一體。第三是深化“放管服”一體化改革,創新科研項目管理制度,完善科技評價獎勵機制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更多轉到創新服務上來。為此,應進一步在改革的系統性綜合性上下功夫,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強化科技、經濟、社會等方面政策的深度銜接,提高首都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
*本文刊載于2020年12月11日《北京日報》第5版要聞·時政。
原標題:推進科技自立自強 打造首都發展新引擎 社會各界建言“十四五”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編輯:陳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