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日舉行的“創新·信用·服務”2019金融服務民營企業系列活動上,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關成華發表了題為《全球綠色發展框架:企業轉型與金融戰略》的主旨演講。他表示,目前我國綠色金融的缺口大,未來提升的空間巨大,應該在政府、金融機構、企業等不同層面上實現從理念到工具的創新;企業應注重綠色金融、科技金融等創新型金融工具的協同效應,特別是中小企業要提高直接融資比例、加強征信系統等。
關成華在演講中稱,為了使企業的環保表現與環境狀況的持續健康真正掛鉤,國際社會最近提出了綠色企業的概念,用綠色重新定義企業的環境表現。對于企業來說,其經濟活動的成就應與造成的自然環境損害結合起來評價。綠色企業就是指企業的經濟行為和結果已經與自然環境損害脫鉤,企業經營業績的提升不會對環境造成進一步損害。
他提到,綠色企業有強和弱兩個定義,或稱為深綠色和淺綠色。前者是指企業經營發展的同時,其對環境的損害逐步減少,即發展與損害絕對脫鉤。后者是指企業經營發展的速度不低于其對環境損害的速度,但是企業發展的同時環境仍持續受到損害,也稱為相對脫鉤。具體來看,綠色企業應該至少具備如下幾個基本特征:
國際能源機構、世界銀行、經合組織的研究報告表明,在未來十年內,全球主要綠色領域(如建筑、能源、基礎設施、水以及污染治理等)的投資需求將達數十萬億美元。綠色領域市場潛力很大,向具有潛力的綠色行業提供足夠的融資,不僅能獲得環境收益,還能推動技術創新,促進經濟增長。
“‘綠色金融’概念提出的本意是充分發揮金融在綠色發展中的作用,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綠色金融體系,應對綠色發展過程中的資本約束和配置結構挑戰,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綠色化轉型。”關成華指出。
在全球綠色發展框架下,如何推動實施綠色金融戰略,促進企業綠色轉型?關成華表示,目前我國綠色金融的缺口大,尤其是對綠色技術的支持嚴重不足,未來提升的空間巨大,還存在著標準模糊、企業參與度低、市場機制不健全、產品與服務種類單一等問題。為了讓綠色金融更高效地服務企業,助力企業實現綠色轉型,應該在不同層面上實現從理念到工具的創新:
政府層面可從宏觀以及微觀層面對綠色金融進行引導,以自上而下的方式為金融創新構建發展基礎并提供大力支持;
金融機構應積極發展非標準化產品,豐富產品金融線,為新興產業金融提供有效的信息載體;
對于企業,應注重綠色金融、科技金融、影響力金融等創新型金融工具的協同效應。
對于中小企業,要加快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難題。
首先,提高直接融資比例。切實發揮創業板、中小板、新三板等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功能,使得更多優秀的中小企業特別是創新型中小企業能夠通過上市滿足資金需求。
其次,優化有利于中小企業融資的營商環境。圍繞中小企業融資需要深化政府“放管服”改革,清理規范阻礙中小企業融資的政策規定,減少擔保、評估、公證等費用和時間,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
再次,放寬金融機構考核指標。重點完善金融機構績效評價指標,在考慮金融機構自身商業可持續性的基礎上,適當降低對中小企業信貸的利潤考核指標,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激勵金融機構加大對中小企業信貸投入。
最后,加強中小企業征信系統。充分應用大數據、互聯網工具,加強中小企業信用平臺建設,除經濟指標外,適當加強中小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等方面信用評價,降低信息成本和信貸風險,提高企業信貸可得性。
來源:新華財經
原文鏈接:https://res.cnfic.com.cn/group1/M00/3F/2A/wKgANVy5hGmEEl7xAAAAALYwNdc62.html
編輯:笑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