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對綠色發展的認識達到新高度,從國家戰略層面進一步強調:“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旅游產業鏈條長、范圍廣,既是釋放綠色經濟新動能的重要抓手,也是發揮自身生態功能、提升人民生活品質的重要平臺。
對旅游產業而言,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要從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出發,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明確旅游產業發展的新理念、新內涵。除了關注旅游產業的經濟效益外,更應關注旅游產業在保護生態環境、平衡區域發展、改善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等方面的作用,統籌綠色、發展和改革之間的關系,推動旅游產業綠色發展。
旅游產業綠色發展的基礎是綠色。
傳統意義上,過度發展工業特別是重工業,是引起資源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相比而言,旅游業作為服務業,往往具有低排放、低污染的特征,常常被公認為是綠色產業。但也應該看到,當前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也存在非綠色的問題。在我國,不少旅游景區都不同程度存在資源消耗強度大、環境容量超載的情況。在企業經濟利益至上和地方政府“唯GDP論英雄”的觀念下,對旅游資源進行無序、過度開發的現象仍然普遍,由此產生的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生態和人文資源破壞問題,直接導致很多旅游目的地環境惡化,甚至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阻礙了旅游產業的健康發展。
未來,實現旅游產業綠色發展,必須重新審視和思考產業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要轉變觀念,正確客觀審視因推動旅游產業發展而被改造了的自然環境,直面由此引發的資源過度開發、環境嚴重污染等危機與挑戰,在尊重自然、保護環境、傳承文明的基礎上推動旅游產業發展。其中,地方政府應立足旅游資源規劃、開發、管理的全鏈條,全面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強化約束與激勵相容的政策機制,實現旅游產業發展與不可再生資源消耗、歷史文化遺存破壞、污染物排放的全面脫鉤。旅游企業應更加重視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主動在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旅游產品開發等方面實施和推廣綠色標準,減少自然人文資源損耗,修復生態環境系統。而作為旅游產品和服務的消費者,社會公眾也應樹立綠色消費的理念,增強綠色旅游素養,減少自身旅游行為對資源環境的消極影響,并通過志愿服務等形式參與綠色旅游環境的營造。
旅游產業綠色發展的動力是發展。
綠色發展需要有增長的發展。與單純的環境保護、污染治理等概念相比,綠色發展更強調在不損害資源與環境再生能力的基礎上,不以降低經濟社會福利水平為條件,更加突出在持續性基礎上的“可發展”。同樣,旅游業綠色發展也需要促進環境與經濟的統一,既要綠色又要發展,不是強調“零增長”,而是要在發展方式上做文章。通過圍繞創新、融合、共享3個重點,積極推動旅游產業綠色轉型,培育旅游產業綠色發展新動力。
要注重產業發展的創新性。在推動旅游產業綠色發展過程中,需要立足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轉換、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大背景,把創新作為提高旅游產業綠色轉型的根本驅動力。其中,重點應以提高旅游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優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推動旅游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蓬勃發展,促進綠色旅游產品的研發,促進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旅游產業中的應用。通過創新釋放旅游市場新需求,創造旅游產業新供給,推動旅游產業轉型升級。
要注重產業發展的融合性。旅游產業鏈條長、環節多、參與廣,產業本身就具有開放融合的發展需求。因此,旅游產業綠色發展也需要圍繞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通過三次產業和服務業內部融合,跨行業、跨領域配置綠色要素,協同增進綠色發展能力。應著力推動旅游產業與工業、農業和其他現代服務業融合。例如,可與休閑農業、體驗農業、文化農業等結合,發展綠色農業旅游;與工業遺產開發與保護、環保工業展示與體驗等結合,發展綠色工業旅游;將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綠色金融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綠色旅游金融工具和交易產品。這些都有助于構建系統綜合、融合發展的綠色大旅游產業體系,形成提高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提升生態環境價值、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等多重效益的綠色旅游產品。
要注重產業發展的共享性。綠色發展歸根到底是人的發展。對旅游產業而言,貧困地區的進步、貧困人口的減少也是旅游產業綠色發展的目的之一。現實中,我國很多適合發展綠色旅游的地區都屬于老少邊窮地區,當地政府的財政收入也相對較低,自身缺乏可持續發展能力,也通常很難為地區貧困人口提供充分的公共產品和服務。因此,推動旅游產業綠色發展,應充分考慮我國實際,鼓勵和支持貧困地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發展綠色旅游產業,將綠色資源變為綠色資本、綠色產品、綠色服務,把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這樣,既可以為貧困地區增強“造血”功能,提升貧困地區的扶貧脫貧能力,也可以使貧困人口參與到旅游產業發展中,成為綠色資本、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者,增加貧困人口收入。將生態環境保護、產業發展與減緩貧困有機結合起來,有助于形成通過綠色旅游實現綠色減貧的新模式。
旅游產業綠色發展的關鍵在于深化改革。
形成綠色發展的長效機制是旅游產業綠色發展的重要保障,其關鍵在于深化改革。以生態旅游發展面臨的產權制度改革為例,產權是交易的前提和基礎,有效的產權界定要求產權主體對資源具有使用的排他權、自由轉讓權以及收益的享有權,從而保證產權主體在市場交易中的責、權、利的統一,進而增加交易的確定性,同時減少機會主義行為。很多地區特別是欠發達地區生態旅游資源豐富,但在生態資源產權界定、流轉、收益處分等方面,仍然存在產權歸屬不明晰、產權保護不嚴格、生產經營自主權落實不到位等問題,極大地影響著社會資本參與生態旅游開發的積極性。
旅游產業綠色發展要與深化產權制度改革相結合,促進生態旅游發展,就應充分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以產權安排和合作機制為核心,完善產權分置機制,重點拓展和完善經營權能,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采取轉包、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轉經營權,通過產權明晰和規范流轉,保障參與生態旅游開發的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充分調動社會資本參與,促進企業、政府、社會協同推進生態旅游發展。
編輯:王楠
注:*本文刊發于《中國環境報》,作者趙崢系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