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文明取得了巨大進步。同時伴隨而來的環境污染、資源過度消耗以及全球氣候變暖等環境問題,使人類面臨著嚴峻挑戰。目前,全球每年約有400萬人因為空氣污染而過早死亡,數千萬人由于自然災害而流離失所;僅1981年到2002年,由于氣候變暖,全球玉米、小麥和其他主要作物的產量均每年大幅下降4000萬噸。顯然,高污染、高能耗、高要素投入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早在戰國時期,《呂氏春秋》中就有“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的觀點,意在強調對資源的獲取不可肆意無度。1983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公布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我們共同的未來》研究報告,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并在接下來的20年間喚醒了全球各國對環境和資源約束的再認識。人們開始探索一條能夠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協同的“綠色發展之路”。
???????十八大之后,“一帶一路”建設被明確為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并列的三大國家發展戰略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8月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一帶一路”建設要“聚焦攜手打造綠色絲綢之路”,“讓‘一帶一路’建設造福沿線各國人民”。綠色絲綢之路對于共建“一帶一路”具有突出的現實意義,主要是由于“一帶一路”地區獨特的地理自然生態環境。
???????作為世界上生態環境最復雜的區域之一,“一帶一路”地區集中了全球海拔超過8000米的所有山脈,10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0多條。海拔高度的快速變化造就了多樣的氣候條件和極端的自然環境。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地區幾乎是不毛之地。沙漠化影響了中國境內絲綢之路沿線人口的三分之一,這些地方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頻繁的自然災害例如沙塵暴和地震經常給經濟帶來慘重的損失。
二、構建綠色投融資機制是共建綠色“一帶一路”的客觀要求
???????當前,綠色絲綢之路建設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是綠色投融資不足,其背后的深層原因是:
???????一是對于綠色投融資的普遍認同與關注不夠、理念不成熟、意識不強。目前中國對外投資過程中對于綠色投融資的認同仍然不夠。近年來多次出現投資過程中的環境風險事件,導致對外投資活動進展緩慢乃至失敗,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重視不夠,沒有進行足夠的咨詢、調查、溝通與評估。另外,中國金融機構的管理理念也不夠成熟,對綠色投融資準則的實施沒有進行很好的披露,不夠透明。
???????二是對外綠色投融資缺乏頂層設計、協調機制。中國政府很早就認識到了部門協作的重要性,2007年之前已有一些相關的政策文件發布,不過都是由單獨部門發布如人民銀行或者環保部。直到2007年以后金融監管部門和環保部門加強合作,聯合發文,綠色投融資制度才得以正式建立。目前中國缺少一個綠色投融資頂層設計和具體實施規則,相關部門、機構之間的協調機制仍不完善。并由此導致了協作溝通不足,措施落實不力等問題,制約了綠色投融資的發展。
???????三是缺少市場化的評價工具、技術導則等相關技術支持和措施。縱觀現有綠色投融資和綠色金融法律法規制度,多是宏觀性、原則性規定為主的意見和指引,實踐中難以執行和落實。由于缺乏市場化的評價工具、技術導則等相關技術支持和措施,導致相關金融機構執行起來困難重重。
???????四是缺少對投資綠色化必要的引導性資金及能力建設資金的支持。綠色投融資涉及環境風險評估、碳交易等十分復雜且不斷更新的專業技術,對金融機構的風險評估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分工原理,需要專業性的服務機構為金融機構開展綠色金融業務提供一系列配套服務,而目前中國專業性中介服務體系發展明顯缺位或滯后。根據中國實際和歷史運作情況,前期應先配備一定的引導性資金及能力建設資金,支持具備經驗的政府相關部門或者事業單位從事相關工作,并逐步吸引培育市場機構加入其中。
三、完善“四位一體”的“一帶一路”綠色投融資機制
???????具體而言,應從政策體系、技術體系、組織機構和資金保障四個方面構建“一帶一路”綠色投融資機制框架,從而實現頂層設計和實踐標準的統一,前臺投資和后臺支撐的統一。
???????在政策體系框架方面,應注重研究3個層面的綠色投融資政策體系。一是國際層面的綠色投融資政策體系,要加強與聯合國、歐盟、丹麥等地區和國家的政策對話,加強與世界銀行、IFC等國際金融機構的合作,圍繞對外綠色投融資政策制定的流程、經驗、模式,進行研討和借鑒。二是投資東道國的綠色投融資政策體系,注重當地的綠色發展政策需求。三是要在中國國內現有法律、制度、政策的框架內,積極配合好國家立法機構和各主管部門,整合金融和環境保護的技術力量,研究立法、制度構建以及政策方面的創新。
???????在技術體系框架方面,應包括以下四個方面內容:一是投資和融資主體的環境與社會審查評估及風險管理的程序性標準,這些標準應涵蓋項目的準備、批準、執行建設、監測監管全過程。二是根據行業實際特點制定的環境和社會風險評估行業技術標準和操作指南,為評估和管理具體項目的環境和社會風險提供定量化的標準依據。三是信息披露要求投融資機構公開但不限于環境與社會保障相關的議題,信息披露屬于對機構的強制性要求。四是獨立審議,構建相關的第三方評估和咨詢平臺。具體操作中,需要對投融資項目開展事前、事中、事后三個階段的全鏈條閉環評估與管理,強調廣泛參與、信息披露、獨立審計以及投訴機制。
???????在組織機構的架構方面,既要充分利用現有多邊經濟合作機制,例如上海合作組織、中國-東盟等區域合作機制、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又要創新“一帶一路”綠色投融資組織安排。如舉行多邊綠色投融資聯席會議、成立“一帶一路”環境保護基金、達成公私合作治理伙伴關系、積極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加強多邊電子治理機制,以及成立PPP綠色產業基金等。應進一步鼓勵社會資本進入“一帶一路”綠色投融資市場,加快投融資主體結構轉變,充分調動和發揮社會資本在“一帶一路”綠色投融資市場中的積極性,加快市場多元化進程。
???????在資金保障框架構建方面,應包括以下內容:綠色信貸,主體是銀行業金融機構,通過信貸手段來加大對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的支持,防范環境和社會風險;綠色保險,以保險形式實現的環境和社會風險補償機制;綠色債券,募集資金主要用于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等綠色項目的債券;綠色投資基金,為綠色發展目標建立的專門基金以及國際機構、國際金融機構資金渠道,同時要加強與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IMF、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組織的合作。
???????綜上,構建政策體系、技術體系、組織結構、資金保障“四位一體”的“一帶一路”綠色投融資機制,將為綠色絲綢之路建設提供高效、全面、充足的資本支持;進而發揮提高“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綠色發展能力、完善“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治理體系、形成“一帶一路”區域綠色發展共識、打造“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命運共同體的戰略作用和意義。
編輯:于悅
注:關成華系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