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城市發展的動力與源泉,也是實現城市現代化的戰略舉措與重要保證。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不斷推進的背景下,創新型城市建設已經成為了國內外城市增強城市競爭優勢、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戰略。近年來,圍繞城市現代化目標,我國已有數十個城市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城市的遠景目標并進入實質性實施階段。但總的來看,我國對創新型城市的實踐仍然處于起步階段,特別需要學習世界主要城市在創新型城市建設中的經驗與策略,為促進我國創新型城市的建設提供參考與借鑒。
一、創新型城市的理論內涵
創新型城市作為一種全新的城市發展理念,目前學術界對其內涵的認識并未達成一致 (Scott,2006)。 Charles Landry(2000)認為,創新型城市不僅是促進有想象力的行動和都市生活快速提升的號角,而且是城市實施復興和復蘇方案的一個清楚和詳細的工具箱, 認為創新型城市建設需具備以下七個條件:富有創意的人、意志與領導力、人的多樣性與智慧獲取、開放的組織文化、對本地身份的強烈的正面認同感、城市空間與設施以及上網機會。James Simmie(2001)從經濟地理的角度對斯圖加特、米蘭、阿姆斯特丹、巴黎和倫敦五個歐洲典型城市創新與集聚經濟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認為城市創新主要源于四個方面:與典型的集聚經濟相關,稱為“內部范圍效應”;與同一部門的企業空間集聚相關, 即本地化經濟或環境經濟;城市化經濟與創新進程有很強的相關性;與其它更為高級的世界出口市場的聯系,即所謂全球化效應。Peter Hall(2001)認為,那些具有創新特質的城市往往處于社會和經濟變遷之中,大量的新事物不斷涌現,融合并形成一種新的社會, 認為時間和機遇對創新型城市的創建十分重要。Hospers(2003)認為創新型城市是孕育知識經濟的地方,知識經濟要求城市創新,一個富有競爭力的城市是集聚性、多樣性、不穩定性和良好聲望的結合體。此外,世界銀行(2005)在“東亞創新型城市”研究報告中提出了一系列成為創新型城市的先決條件:擁有優良的交通電信基礎和功能完善的城市中心區;擁有充足的經營、文化、媒體、體育及學術活動的場所設施;擁有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勞動力隊伍;政府治理有效,服務高效;擁有高質量的居住選擇;社會多元,能接納各種觀點的碰撞,各種文化的融合和各種體驗的交匯等。
二、國外主要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實踐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和決定性因素。目前,雖然對創新型城市涵義的認識國內外學者并未達成一致,但世界各城市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采取針對性的措施與策略,在創新型城市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在創新型城市建設實踐中,世界各城市采取的措施和策略往往存在很多重疊與交叉,很難用單一標準界定其具體屬于哪一模式。本文主要參考 Hospers 對創新型城市的分類,根據城市主導產業和發展重點的不同,選取英國倫敦、美國紐約、德國北威州、韓國大田等城市在創新型城市建設中采取的策略和措施進行介紹, 以期能夠為我國創新型城市建設提供相應的借鑒和參照。
1.紐約:發展服務經濟,構筑創新集群
紐約是美國最大的海港城市和重要的陸運樞紐,也是美國乃至世界金融、商業服務中心。作為世界公認的一流創新型城市,紐約的競爭優勢和創新能力主要來自于它在銀行、 證券、保險、外貿、咨詢、工程、港口、新聞、廣告、會計等服務經濟領域為美國甚至全球提供的優質服務及其由此奠定的難以取代的國際地位,其擁有全球經濟組織高度集中的控制中心,支持著全球國際貿易和資本的流動,而且是全球創新活動集中所在地。 (Hassen,1991)在創新型城市建設過程中,紐約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首先,制定并實施以服務經濟為核心的城市創新發展戰略。紐約結合自身在交通、教育、文化、金融等方面的優勢,利用自身基礎設施和人才資源等有力條件,選擇并制定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及戰略規劃,大力發展金融、商業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和知識性服務業,并通過抵減應稅收入措施來鼓勵地方和私人企業投資,吸引全球財富五百強企業將總部設在紐約,使服務業成為紐約產業結構中的主導產業,形成服務經濟集聚地,并通過活躍的金融創新和服務創新,實現知識溢出和技術傳播,帶動城市整體創新實力的增強。 第二,發揮自身在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優勢,為服務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人力資本支持。 紐約市不僅建立了建立適應知識經濟要求的教育體制,同時紐約市幾十所高校相繼籌建與知識經濟相銜接的新專業,為金融、保險和管理咨詢業等對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要求很高的生產者服務業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基礎。 第三,重視科技園區和網絡建設,為創新活動提供載體和平臺。紐約市政府通過聯邦資金大力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園吸引中小企業,以鞏固其多樣性的經濟結構,保持城市經濟發展活力。同時,聯合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形成產學研一體的科研網絡,大力研發高科技產品,使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生產服務業得到迅猛發展。
2.北威州:推動結構轉型,創新帶動復興
北威州是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簡稱,是德國人口最為密集、經濟最為繁榮的聯邦州。北威州曾是“歐洲工業的中心”,舉世聞名的魯爾工業區及拜爾集團便位列其中。20世紀50年代,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加速發展,北威州老工業基地的經濟結構、傳統產業部門和產品銷售市場受到嚴峻挑戰。為了應對世界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趨勢,經過近30年的努力,北威州依托科技力量,大力發展新興產業、積極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成功進行了產業結構調整,打破了以礦業為主的單一經濟結構,完成了從傳統煤炭、 鋼鐵產業向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的現代化工業和服務產業的結構性變革。在推動結構轉型, 建設創新型城市中,北威州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首先,制定并實施以技術進步為核心的結構轉型規劃。20 世紀 80 年代初,北威州從本地區發展的實際出發,確定了從單一的煤炭、鋼鐵工業基地向經濟多元化城市轉變的長遠發展戰略,提出既要加強本地作為煤炭、鋼鐵工業中心的傳統地位,又要提高產業科技含量,重點發展以生物、基因技術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以及以物流業、金融業和商業為代表的服務業來帶動地區經濟的振興。在規劃指引下,除汽車、機械制造、化工、能源等支柱產業外,北威州在新媒體、微電子、生物、基因和醫療技術以及物流等領域在歐盟內也極具競爭實力,形成了以技術進步為核心的現代產業體系。 其次,加強對經濟結構轉型的投入力度。自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北威州充分利用德國政府對老工業基地經濟轉型的扶持政策,利用德國政府大量的財政補貼,在政府采購、進口貿易、折舊政策、政府信貸等方面給予技術含量高的企業和項目資助,扶持傳統產業實施技術創新和結構升級。同時,還利用歐盟的提供的基金在20世紀90年代末實施了《魯爾地區結構改造計劃》,推廣一系列改造項目和計劃,引導企業開發應用新技術、新工藝, 如在各個礦區經過回填治理,建造了各種供旅游度假、綜合消費多功能的綜合園區等,推進傳統產業和企業適時轉型,實現經濟結構調整目標。 第三,高度重視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發展。為鼓勵州內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北威州政府組建了工商會、各種行業協會、經濟促進協會及駐外聯絡機構等組織,專門為老工業基地的中小企業轉型、應用新技術、人力資源開發培訓、拓展海外市場等方面提供專業服務, 并在州內幾乎所有的城市都設有面向中小企業的技術開發中心,以推動企業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的轉化,有利的促進了城市創新主體的發展壯大。
3.大田:打造韓國“硅谷”,科技引領創新
韓國大田本是個資源匱乏、面積不大的小城市。上世紀70年代,韓國政府為了擺脫經濟過分依賴加工型行業的狀況,從根本上提高國家競爭力,投入15億美元在大田市開發建設大德科學城。目前,大田已發展成為占韓國國民經濟總額23%的關鍵城市,境內不僅擁有39所綜合類大學,8個韓國最高水平的研究所,而且將近 2200 家高科技企業設立在大德科技園區內,被稱為韓國的“硅谷”,成為支撐韓國實現經濟騰飛的典范,成為世界上著名的創新型城市之一。大田在創新型城市建設過程中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首先,通過制定政策法規,促進高科技產業的發展。2000 年,大田市出臺了《大田市科技經濟發展振興規劃》等一系列指導科技工作的政策文件,提出瞄準世界領先,創造一流產品,建設創新大田的發展目標,極大地促進了城市的發展。2008 年,大田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為 1216.93 億美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和增幅一直保持韓國前三位。目前,大田市已經形成了以 IT 產業帶頭,生命醫學領域等為主導的高科技產業群。 其次,加大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大田市鼓勵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面向企業開放共享科技資源,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企業更多地承擔半導體和會聚技術及新一代衛星等應用科學領域世界水平的重大科研項目,促進產學研緊密結合。另一方面, 充分利用市內國立納米加工中心、韓國基礎科學研究院等高水平研究院所云集優勢,建設一批面向企業的技術創新服務支持中心,幫助企業開發新產品、調整產品結構、創新管理和開拓市場,提升核心競爭力,并逐年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財政支持力度, 扶持和壯大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小企業。 第三,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大田市十分注重知識產權保護,通過嚴格執法保護企業的自主知識產權,鼓勵研發,激勵創新,引領大田乃至韓國未來經濟的科技研究活動。近年來,大田市專利申請增勢迅猛,自 2001 年起發明專利申請增幅居韓國第三位,實用新型專利申請增幅占韓國第二位。與此同時,大田市還特別強化在外經貿過程中的知識產權預警工作,立足于國際競爭,提升企業應對國際知識產權訴訟的能力。 第四,著力培育崇尚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作為一座開放的創新型城市,大田市在創新方面有著特有的積極性和包容性,特別注重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融合,注重向公眾宣傳創新思想、傳播創新理念,溝通城市創新戰略目標和愿景,塑造創新城市品牌, 營造崇尚競爭、容忍失敗、敢闖敢試的創新文化環境。大田的城市品牌為“Variety of Daejeon”,就對大田所擁有的地理、人文、經濟、社會、文化資源進行了概括,體現了自然而充滿活力的城市形象,更表現了創新為大田市這座快速發展中的城市帶來的活力。
三、啟示與借鑒
從世界主要城市的創新型城市建設實踐中可以看出,創新型城市作為應對知識經濟和全球化的一種新型城市發展模式,改變了以往的城市發展模式,有效地促進了城市競爭力的提高。在全球化進程不斷加速的背景下,中國創新型城市建設必須具備國際化視野,認識和學習世界先進城市的發展經驗和戰略。結合前文典型案例的研究分析,本文認為,在創新型城市構建過程中,我國各城市應特別注重創新型產業培養、創新要素培育、創新平臺建設、創新環境營造,全方位、多角度推動創新型城市發展。
1.注重城市創新型產業培養
世界主要創新型城市都是從本城市已有經濟基礎出發,在充分發揮城市原有優勢基礎上制定切合本城市發展實際的發展戰略,發展符合自身特色的創新型產業,以最終帶動創新型城市發展。我國在建設創新型城市過程中,也應充分考慮自身獨特的文化傳統和經濟背景,在對城市及其所處區域特點進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了解城市的發展現狀與優勢, 制定切合本城市實際的創新型城市建設戰略規劃,選擇切合城市自身實際的創新型產業和產業集群。其中,應緊密結合創新型城市發展內涵,特別注重文化創意產業、生產性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等創新型產業發展,推動會展業、旅游、金融、商務服務業、商貿服務 等創新型產業在城市空間聚集,建設創新型產業基地,創建創新型產業孵化器、由點到群, 培育具有一批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和相關經紀機構、代理機構、仲裁機構等中介組織,促進城市創新型產業向規模化、網絡化、品牌化、規范化方向發展,打造創新型產業集群, 發揮創新型產業強大的規模效益與帶動效應促進創新型城市建設。
2.注重城市創新要素培育
重視城市創新基礎設施、人才、資金的建設與管理是世界主要城市在創新型城市建設中的共同經驗,世界主要創新型城市也都側重于培育這些要素。中國城市應重視城市創新基礎設施、創新人才、創新資金等城市創新要素培育。加大對圖書館、技術實驗室等科技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高標準規劃建設一批科技基礎設施,積極構建大型科學儀器設備、 科技文獻信息、產業共性技術、知識產權等具有基礎性、公益性等特點的科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城市創新基礎設施網。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濃厚氛圍,加大對科技創新人才的選拔、培養和扶持力度,積極引進城市需要的科技創新人才,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技人才交流活動,構建一支科技創新能力強、結構合理、組織靈活的自主創新梯隊。加大城市財政對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整合使用各類科技創新資金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資金,鼓勵企業增加研究開發經費投入,推動金融部門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扶持,積極引入風險投資,加強風險資本和科技研發的結合,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完善技術交易市場,構建國際性的科技成果交流平臺,形成開放共享機制,促進知識流動、技術擴散和科技資源有效配置,暢通科技成果交流渠道,增強科技成果引進和轉化能力。
3.注重城市創新平臺建設
從世界主要城市的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實踐可以發現,各主要創新型城市發展均強調創新體系內部的一致性、穩定性和協同性,無論城市選擇哪種發展路徑,科技研發網絡、技術創新平臺在創新型城市建設中始終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城市應在挖掘自身科技創新能力的基礎上,著力構筑政府、企業、科研院所科技創新的“三個平臺”,即發揮政府對科技創新的助推力作用,完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促進科技資源共享,構建融技術研發、孵化、產業成果轉化于一體的政府創新平臺;發揮企業自主創新主體作用,加強企業,特別是重點企業和中小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推動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和傳統產業高新技術化的企業創新平臺;發揮科研院所科技創新的支持作用,鼓勵其結合城市發展需要開展創新活動,形成科技成果并不斷轉化為現實生產 力,形成科研機構創新平臺。最終通過促進政府、企業和科研機構創新平臺的聯動發展, 開展跨部門、跨領域的國內外技術交流和合作,推動創新思想和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建立健全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城市創新體系,增強城市科技競爭力,將創新的意識與行動結合起來,將創新的努力與實效結合起來,打造富有競爭力的創新型城市。
4.注重城市創新文化營造
創新型城市建設需要良好的創新文化氛圍。世界主要創新型城市的建設實踐表明,創新精神和創新文化是創新型城市發展的動力之源和重要保障,是吸引人們進行創新活動的精神條件,也是激發人們參與創新活動的原動力。我國在創新型城市建設中,應積極培育城市創新精神,在全社會營造崇尚、激勵創造發明,寬容失敗的理念和氛圍,倡導敢于冒險、勇于創新、追求成功、寬容失敗、開放包容和崇尚競爭的創新文化,推動公眾廣泛接受外來的優秀文化和先進思想,用多元開放的心胸吸收世界先進文化,以包容自信、多元 開放的心態參與國際創新交流,形成城市創新理念,為城市創新活動注入長久活力。同時, 知識產權是創新的體現和保障,是創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創新型城市建設也應進 一步強化知識產權觀念,增強城市民眾、企業和政府的知識產權意識,形成有利于推動城市自主創新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文化,讓保護知識產權成為不同城市主體的共同行動。
編輯:楊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