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本激情-欧美日本日韩-欧美日本一道道一区二区三-欧美日本一道高清二区三区-欧美日本一级在线播放

首頁>智庫成果>專家觀點>正文

【專家觀點】關成華:科學認識創新的本質,助推創新型城市建設

發布時間:2021-08-19 12:00 作者:關成華 瀏覽量:

編者按

2021年8月10日,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關成華教授在《人民論壇·學術前沿》,發表理論文章《科學認識創新的本質 助推創新型城市建設》。

文章提出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首先要正確理解創新的本質,并賦予“創新”一個相對廣義的定義——“創新是人類對未知領域的有益探索”,同時指出創新型城市建設中存在對創新本質理解的誤區,為創新型城市建設提出具體的政策措施。

【摘要】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我國邁向現代化強國的內在要求,也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任務。創新型城市作為科技強國建設的戰略支點,為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提供了堅實支撐。通過做出創新的本質是“人類對未知領域的有益探索”這一判斷,進而探析在認識創新發展理念和推動創新工作方面存在的一些誤區,并基于“以人為本”的觀念,提出助推創新型城市建設的政策措施,把創新發展理念完整準確全面地貫徹到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全過程和各領域,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創新本質 創新誤區 以人為本 創新型城市 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笆奈濉睍r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發展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正發生深刻復雜變化,僅靠要素驅動的發展已經難以為繼,走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將是大勢所趨。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創新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痹谶@個新的歷史階段,各級政府必須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充分認識和把握創新型城市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將創新型城市作為戰略支點,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創新型國家、科技強國建設取得更大成就。這是建設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也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任務。


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首先要正確理解創新的本質

創新型城市是指自主創新能力強、科技支撐引領作用突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水平高、區域輻射帶動作用顯著的城市。創新型城市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支柱,是探索城市發展新模式的迫切要求和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關鍵環節,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發揮著核心帶動作用。開展創新型城市建設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尊重科技創新的區域集聚規律,因地制宜探索差異化的創新發展路徑,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若干具有強大帶動力的創新型城市和區域創新中心”重要指示的重大舉措。

創新在城市建設和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已毋庸置疑。2010年,科技部啟動創新型城市工作。2016年,科技部會同有關部門加大布局建設力度,支持78個城市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十年來,創新型城市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實踐中,各創新型城市把科技創新擺在城市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策源地作用,積極探索各具特色的創新發展模式,在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健全科技創新體系、優化創新創業環境、支撐區域協同創新等方面發揮出重要作用,為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提供了堅實支撐。

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雖然我國已將創新置于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現實中依舊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制約著創新型城市建設的進程,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在認識創新發展理念和理解創新的本質方面仍然存在著誤區。

完整準確全面貫徹創新發展理念,是新發展階段開展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問題導向,圍繞增強創新能力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繼續把改革推向深入,更加精準地出臺改革方案,更加全面地完善制度體系。”我們既要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科學認識創新的本質,更加準確地貫徹創新發展理念,以更高站位推動創新型城市建設,加快提升自主創新和原始創新能力;也要堅持問題導向,直面創新的深層次矛盾和現實發展難題,精準破局、持續發力,做好新階段創新型城市建設的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以更加務實的舉措推動創新型城市建設健康發展,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創新是人類對未知領域的有益探索

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首先要正確理解創新的本質。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指出,“中華民族是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族。我們的先人早就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思想,強調要‘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句話出自《禮記·大學》,其完整的表述是:“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犊嫡a》曰:‘作新民?!对姟吩唬骸茈m舊邦,其命惟新?!币馑际牵荷虦蹩淘谠枧枭系你懳氖牵骸叭绻軌蛞惶煨?,就應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薄犊嫡a》說:“激勵人棄舊圖新?!薄对娊洝氛f:“周朝雖然是舊的國家,但卻稟受了新的天命?!?a>“新”或“創新”一詞即濫觴于此。

后來,在為數不多的文獻中,對創新也偶有論及。如《南史》中記載,南朝宋孝武帝劉駿在位期間(453-464年),因寵妃殷淑儀逝世而哀慟不已,有大臣上奏,建議改革禮儀制度為殷貴妃立別廟:“仲子非魯惠公元嫡,尚得考別宮。今貴妃蓋天秩之崇班,理應創新。”《魏書》(554年)中記載:“革弊創新”;《周書》(636年)中記載:“創新改舊”;康有為在1902年寫的《大同書》中,描述了一個充滿創新氣質的國家:“創新理者為圣哲,創新術者為慧巧,創新益者為明智”,全社會“皆創新之是圖,無他志焉,無他思焉”。

在19世紀的西方,為適應工業革命的發展需要,“創新”一詞被作為術語引入了科學和工業領域。那時,人們對“創新”更普遍的表述是“發明”,特別是技術方面的發明。1910年,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在《維也納大學學刊》上發表了一篇名為《經濟危機的實質》的文章,首次提出“經濟變化源于創新”的觀點;1912年,《經濟發展理論》出版,開創性地提出了“創新理論”;1939年,《經濟周期:資本主義過程之理論的、歷史的和統計的分析》出版,對創新理論進行系統論述,使“創新”開始得到經濟學界的廣泛重視,真正將“創新”帶入了現代學術界。

二戰以后,經濟學界出現了許多熊彼特的追隨者,他們循著熊彼特開創的研究途徑,對創新理論進行了補充和發展。主要成果有兩方面:一是技術創新經濟學,以技術的變革和推廣為研究對象;二是制度創新經濟學,以制度的變革和形成為研究對象。

20世紀60年代,隨著科技成果大量涌現并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創新”在科技領域的運用迅速增多,學界幾乎以“科技創新”指代了“創新”的全部含義。必須承認的是,在事實領域,科學理性可以讓我們把握高度的確定性。但是,科學理性主導的科技創新并不能構成創新的全部內涵。進入1990年代,尤其是21世紀之后,雖然科技創新仍是“創新”的核心議題,但人們開始更加關注和追求全面、協調和可持續,對教育、政治、環境和文化等方面的創新,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重視。這一格局基本延續至今。

創新的詞義和內涵的變化,是人類社會所處階段的現實反映,并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調整。創新要實,就是要推動全面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笨梢姡瑒撔碌膬群延商囟I域向全方位轉變。

科技創新只是創新的一部分,想要綜合、全面地理解創新,就必須超越具體、割裂的領域,從哲學層面對其一般本質和規律進行探討。結合歷史、現狀以及中西方對“創新”的使用情況,我們可以賦予其一個相對廣義的定義——“創新是人類對未知領域的有益探索”。

“人類”是創新的主體,擁有創新的本能。一方面,創新是人類共同的權利和義務,每一個人都不例外。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雜志刊發的《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一文中強調:“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寶貴的,一切創新成果都是人做出來的。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绷硪环矫?,創新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是一種人類本能驅使的自發性目的或者沖動。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十大的講話上提到,“世界科技強國必須能夠在全球范圍內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背鞘幸獙崿F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若能激發各類人才的創新意愿,使其創新活力充分迸發,那么人人皆可成為創新人。創新發生的深層次原因是人類追尋價值、目的和意義的需要。人類不斷用自己的生命意志去創新,最終確立和實現自身生命價值。這種對于創新的永恒追求,也在無形中構成了城市發展的持續動力。

“未知領域”是創新的客體,也是創新的空間。我們可以將未知領域理解為一種“無人領航、無既定規則、無人跟隨”的“三無”狀態。習近平總書記一直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多次強調要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強化科技創新源頭供給,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努力搶占科技制高點。這里提到的“原始創新”就是未知領域的一種表現方式。未知領域的突破是“從0到1”的突破,往往伴隨著重要的發展機遇??茖W家和創新者們應勇于直面不確定性的未來,在沒有模仿對象、方向未知的領域開展全新的探索。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往往萌芽于深厚的基礎研究,產生于學科交叉領域。要鼓勵自由探索,敢于質疑現有理論,勇于開拓新的方向。”可見,在未知領域中,容易取得突破的地方大多屬于交叉學科。通過學科交叉的方式,發現和破解未知領域問題,將是一個長久的趨勢。

“有益”是對創新性質的界定,是一種價值導向。創新是為了生活更幸福、世界更美好,其結果應有益于城市發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明確指出,科技倫理是科技活動必須遵守的價值準則??萍紓惱硎侵缚萍紕撔禄顒又腥伺c社會、人與自然和人與人關系的思想與行為準則,規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體應恪守的價值觀念、社會責任和行為規范。加強科技倫理治理,進一步明確科技創新活動的倫理邊界,對于規范科技創新活動,保障科技事業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履行社會責任則是創新的未來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指出:“只有真誠回報社會、切實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家,才能真正得到社會認可,才是符合時代要求的企業家?!边@一論述揭示了新時代企業家與經濟社會發展間的緊密聯系。我們身處一個社會價值引領經濟價值的時代,創新型企業如何成為社會企業以及如何解決自身發展帶來的社會問題,已經成為城市創新面臨的新使命。

“探索”標示了創新的途徑和方式,既包括過程、也包括結果。探索意味著結果是不可預見的,要求我們突破現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創新。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出發點往往是科學家探究自然奧秘的好奇心。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樹立敢于創造的雄心壯志,敢于提出新理論、開辟新領域、探索新路徑,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备矣趧撛煲罂萍脊ぷ髡呔哂懈谊J敢試、敢為天下先、敢于承擔風險的品格。想要做出獨創原創的成果,不但需要展現堅忍不拔、不畏艱難、持續學習的意志,還需要有緊跟大勢、緊貼實際、緊抓機遇的魄力。這要求我們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無論是商業家、政治家還是學問家,都要首先成為秉承“企業家精神”的“事業家”,在愛國、創新、誠信、社會責任和國際視野等方面不斷提升自己,努力成為新時代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


創新型城市建設中存在對創新本質理解的誤區

我國即將邁入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新征程。城市作為創新活動的主要承載空間,迫切需要加速釋放創新動力、點燃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在這個特殊時刻,對于創新型城市建設,國家有號召、地方有熱情,自然是很好的現象。但越是在這種時候,我們越要沉著冷靜應對,呼喚一種應有的“創新理性”。一些地方在推動創新工作時,往往是起步晚、底子薄,但卻需求急、期待高,很容易對創新產生表面化、片面化和功利化的理解。事實上,這類問題已經成為我國貫徹創新發展理念過程中顯現的主要癥結。畢竟,僅靠喊喊口號、做做樣子,是很難奏效的。創新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為功,付出長期艱苦努力。

結合創新的本質和內涵來看,我們在創新型城市建設中,對創新發展理念和推動創新工作方面存在的“誤區”主要表現為:

從對創新的整體理解來看,存在以科技創新代替創新的誤區,對創新的認識和理解不夠全面。雖然科技創新很重要,但創新不僅指科技創新。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是當前階段我國推動創新的整體方向。部分城市存在將創新直接理解為科技創新、將創新型城市簡單理解為科技創新城市的傾向,對理論、制度和文化創新與技術創新的互動關系認識不夠。事實上,很多有價值的創新,都發生在制度和文化的變革中。例如,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節能環保、清潔生產和清潔能源等領域的綠色技術代表著科技創新;生態文明思想代表著理論創新;排放權交易、綠色標準和碳補償代表著制度創新;生態文化體系建設代表著文化創新。創新要實,則不能“重硬輕軟”,在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取得更大成就的同時,也要在軟創新上下功夫。

從對“人類”是創新主體的理解來看,存在“見物不見人”的誤區,忽視人在創新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人力投資是“人”的資本而非“物”的資本,不僅能夠創造出自身價值,而且能夠將潛在資源轉化為現實資源,將潛在財富轉化為現實財富,創造出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其效益遠大于物質投資的效益。少數地方政府在貫徹創新發展理念、發揮創新引領發展的動力作用以及推動創新型城市建設的過程中,片面強調物質條件,過分關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點實驗室、大牌研發機構、大型創新企業和核心技術專利等要素的引進和落地,卻忽略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人是創新活動的主體。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定要高度重視“人”對創新的重要性,努力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不斷釋放人的動力、能力和活力。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見物也見人,方是創新發展正道。

從對“人類”是創新主體的理解來看,存在對創新人才定義單一的誤區,缺乏包容性。推動創新型城市建設需要構建多樣化的創新人才隊伍,吸納不同類型、層次和文化背景的人才。很多城市非常重視企業和人才的引進,高端人才引進熱火朝天,經常引發“搶人大戰”,出現了不管自身條件盲目搶院士、諾貝爾獎得主等不理性行為,缺乏對人才的廣義理解和包容。城市政府應擁有“大人才”的視野,合理評估自身所需的人才結構。既要重視科技人才,也要重視其他領域人才;既要引進貢獻思想的一流學者,也要吸引實現產業落地的技術人才。不同類型和層次的人才分工合作、各展所長,才能將創意轉化為新的商品和服務,從而實現城市創新。并且,“創新人”的儲備不能僅靠一次性的投資,還必須對“創新人”進行再教育和培訓,構建城市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人才之于城市,既要引得進、育得出,也要留得住、用得好。

從對“未知領域”是創新載體的理解來看,存在盲目模仿的誤區,造成創新千城一律的局面。?部分城市在推進城市創新工作時,不因地制宜,片面重視基礎建設和產業投資,各種產業園區、眾創空間爭相上馬,后續軟服務則提升較慢,缺乏有效的治理體系。在技術方面,則體現為片面求洋求新,將“專利購買”當成“開放創新”,只關注能帶來短期效果的技術引進,造成“南橘北枳”的結果。更有甚者,搞一些罔顧民生的面子工程和政績工程,造成資源的浪費,帶來惡性和無序的競爭;假“創新”之名,行“包裝”之實,四處要政策,亂鋪攤子,搶上項目。這不僅不是創新,反而是在行倒退之事。地方政府應該結合城市實際情況,發揮區域優勢,因地制宜、揚長避短,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避免“千城一律”。如若盲目效仿、片面追求“高精尖”,就會導致一些政策舉措不接地氣、缺乏溫度,從而背離了創新的初衷。

從對“未知領域”是創新載體的理解來看,存在強要求輕落實的誤區,原始創新能力依舊薄弱。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短板十分突出,雖然各級政府對加快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做了很多要求,但企業、科研人員等主體對基礎研究的重視始終不夠,重大原創性成果仍然缺乏,底層基礎技術、基礎工藝能力依舊不足,卡脖子技術的瓶頸照樣突出,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從應用角度來講,我國技術研發聚焦產業發展瓶頸和需求也仍不夠,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強。原始創新能力不足尚可繼續努力,但一些企業或科研人員將舶來或改進的技術進行包裝、為其穿上“原始創新馬甲”騙取政府關注和財政補貼的行為,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負面效應。若不對此行徑加以遏制,會極大降低社會創新意愿,導致劣幣驅逐良幣。政府應進一步提高對“創新”的辨識能力,加強監管和落實,提高“搭便車”行為的成本,在整個社會營造鼓勵創新的環境和氛圍。

從對“有益”是創新價值導向的理解來看,存在重創新不重倫理的誤區,對科技創新的社會責任關注不足。當今世界,人們享受著前所未有的科技發展紅利,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科技倫理風險。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互聯網公司和科技企業為城市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貢獻了可觀的稅收收入。但它們的一些創新卻未必完全“有益”,甚至破壞了社會的商業生態。例如,我們的信息、數據和隱私都屬于個人財產。然而,很多時候這些信息都被互聯網企業“悄無聲息”地拿走了。而互聯網公司一旦失守于社會責任,造成的危害將如大壩決堤。科技越是快速發展,我們越應思考科技與社會、文化和倫理間的協同關系。人工智能、基因編輯、試管嬰兒、腦機接口以及自動駕駛等新技術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伴隨著倫理風險與治理挑戰。未來科技創新應該被賦予更多社會責任,朝著更加以人為本、更向善的方向發展,致力于解決全人類面對的共同挑戰。

從對“探索”是創新實現途徑的理解來看,存在利于人才管理而不利于人才創新的誤區,人才發展體制機制不適應創新要求。基于科技創新工作的較高不確定性、難以被量化的特點,科研人員須有極強的理論敏感性和“板凳寧坐十年冷”的執著,這不但需要科研人員遠離事務性行政工作干擾,更要求其摒棄功利化心態,將尋求真理、開展研究視為目的,而非工具。當前,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許多重大決策落實還沒有形成合力,全社會鼓勵創新、包容創新的機制和環境有待優化。一些地區的科技管理體制仍受“官本位”與自上而下的計劃思想影響,使科研人員飽受行政事務的束縛。過于強調“量”、而非“質”的人才評價體系,亦使研究人員為追求職稱與職位上的進步,不愿將精力投入長期、高投入和強風險的研究,只愿投身于可在短期內迅速出成果的課題。這種情形不僅偏離了創新本身的“探索”要求,更與政府干預創新以應對市場失靈的初衷南轅北轍。


助推創新型城市建設的政策措施

“創新是第一動力”不僅是經濟方面的發展取向和指導原則,也是社會治理的發展取向和指導原則。支持創新、參與創新、提升創新能力,是人類天然、固有的權利與責任。每個社會都應為其成員能夠充分地享有這種權利、履行這份責任,盡可能地推行好的政策、提供好的保障和創造好的條件。城市須堅持問題導向,直面創新的深層次矛盾和現實發展難題,著力構建有利于人才創新的外在環境,在吸引人才、培育人才中加速人力資本積累,塑造“人才紅利”。

從創新型城市建設中存在的誤區來看,一是見平臺更要見人才。在關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點實驗室等載體平臺落地的同時,也要注重人才的引和育,以育促引、以引助育,引育留用并舉,不斷釋放人才對城市創新動力、能力和活力的支撐作用。既要抓住科技創新的“牛鼻子”,也要強化科技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文化創新的協同效應,避免簡單地以科技創新代替創新、以科技人才代替人才。二是強要求更要強落實。在以規劃和政策文件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的過程中,要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積極參與國家和省重大科技專項,切實解決人才在原始創新、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問題,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本土路徑。要聚焦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因地制宜地進行基礎建設、產業投資和人才發展,注重后續軟服務的提升,以創新思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三是重創新更要重倫理。在推動科技創新不斷發展的同時,也要重視科技與社會、文化和倫理間的協同關系。要不斷完善科技倫理治理學術研究機制,健全科技倫理監管制度,建立科技人員自律機制。加強作風學風和科研誠信建設,加強科技計劃全過程的科研誠信管理,完善科研懲戒機制。切實加強科技倫理的教育和宣傳,營造注重倫理風險的科技創新導向,將發展“善良的科學”內化成為科研人員的行為準則和精神追求。四是看短期更要看長期。短期的利益很重要,但長期導向的創新文化更具有可持續性。要擯棄功利化心態,著眼長遠的目標,注重城市基本功能的完善和創新生態的培育,以堅強的毅力恒久忍耐并持續推進。要努力在全社會營造長期導向的創新文化和氛圍,為科研人員松綁,鼓勵其投入長期、高投入和強風險的研究,給予長期穩定的支持。

各級政府既要科學認識創新的本質,改變創新型城市建設過程中存在的誤區,更應在城市的規劃和建設中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創新的載體、價值導向和實現途徑都要服務于“人”這個主體。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之中,創新問題背后就是人的問題。只有在合適的大環境中,個人的自由意識和創新意識才能涌現并充滿活力。要想以創新引領城市高質量發展,最好的途徑是抓住“人”這個前置因素,通過每個“創新人”實現個人價值來實現城市的總體價值。個體實現自身價值和人生意義的過程,就是不斷創新的過程。通過營造自由、包容和鼓勵創新的環境,讓每個人自發地追尋人生的價值、目的和意義,就能實現整體創新,進而引領城市發展。

“以人為本”建設創新型城市,一是要從體現城市“親和力”入手。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綜合考量城市發展方案。城市發展過程中,要使全體人民有更多獲得感,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只有激發微觀主體活力,方能創構城市發展動力;只有保障人民安居樂業,方能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人口增長、戶籍限制、交通擁堵、房價攀升、設施老化和氣候變化等因素,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工作體驗,也制約著人們了解城市、留在城市和融入城市的意愿。在保持地方特征的前提下,如何展現城市的“親和力”,打造一個使人感到溫馨、多元、安全、便利和舒適的居住生活環境,激發城市創新活力,已成為城市發展難題之一。政府應不斷優化人口結構、產業基礎、住房規劃、教育醫療、公共安全、生態環境、交通系統、人文氛圍和治理體系等要素,提升“創新人”的生存與發展能力,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生活,從而實現城市創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是要從塑造城市“吸引力”入手。科學的支持政策和激勵機制是城市吸引人才的最好名片。政府要探索構建符合城市創新發展需要的科技創新、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營造有利于創新創業創造的良好發展環境,最大限度釋放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動能。應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制定有針對性的財稅支持政策,打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推動重要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注重創新意識和能力培育,鼓勵設置基礎研究、交叉學科專業,提供多樣化的教育選擇,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持續加強開放創新,推動多領域、多層次和多元化的對外合作,既要自力更生、也要合作共贏;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和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形成并實施有利于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的人才發展體制等。

三是要從增強城市“包容性”入手。城市居民的種族、階級、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等各不相同。在強調經濟繁榮、就業增長的同時,要在社會中塑造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幫助的城市精神,營造共生共存、共建共享、和諧發展的社會氛圍。與此同時,城市政府應進一步優化職能,實現制度設計從“利于人員管理”到“利于人才創新”的根本性轉變。一方面應強化管理創新、服務創新等制度創新,著力改善創新服務能力,既要尊重和重視不同群體表達意愿和參與公共事務的權利,又要在戶籍制度、教育制度、土地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探索改革方案,推動實現機會公平化和公共服務包容化。另一方面應加快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充分發揮多元主體參與城市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創新城市管理手段、模式和理念,致力解決人民最關心的、最直接和最現實的問題,使人民在參與城市治理過程中獲得滿足感,從細微處發力彰顯城市溫度。

四是要從保障城市“持續性”入手。人的持續創新是以城市的可持續為基礎的。可持續性代表一種穩態,體現的是一種“人類和非人類福祉長期依賴于自然界”的事實,其核心本質是“永續保留享受美好生活的機會”。可持續性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規范,也是“共識”和“底線”。政府在規劃城市發展時,應權衡短期和長期目標,考慮代際公平,既要讓規劃落到實處、滿足當代人需求,又要使當代人所享受的平均生活質量可以被后代人所分享。我國將邁入新發展階段,必須把生態環境保存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在如今疫情蔓延、氣候危機、生態退化、經濟下行和多邊主義受阻的國際形勢下,地方更應與中央同心同德,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綠色復蘇,展現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責任感和走綠色發展道路的決心,共同匯聚起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合力。


(作者:關成華,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


【參考文獻】

①?[美]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何畏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5月。

②?[美]瑞達爾·卡倫,艾倫·米茨格:《踵事增華:可持續的理論解釋與案例舉要》,關成華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12月。

③?關成華:《城市“創新人”:人本考量與國際借鑒》,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18年9月。

④ 齊衛平:《讀懂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新的時代內涵》,《人民論壇》,2020年第24期。

⑤ 李慧華,李紅霞:《以創新思維重塑人才觀》,《人民論壇》,2020年第28期。

編輯:曲辰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777| 91无限资源| 亚洲不卡影院| 亚洲国产成人99精品激情在线| 被公侵犯肉体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污 | 热门国产xvideos中文| 欧美国产综合视频| 一级毛片免费播放视频| 日韩在线操| 欧美一级做一级爱a做片性| 国产精品自线在线播放| 国产图片综合| 亚洲国产亚洲片在线观看播放| 一区二区不卡|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丁香| 好湿好紧好痛a级是免费视频| 性性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七七在线播放|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最新三级网址| 日韩在线高清| 亚洲欧美色综合一区二区在线| 免看黄| 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春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综合网在线| 国产在线拍揄自揄视频不卡99|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性欧美孕妇孕交tv| a视频免费| 日韩黄色免费| 免费成人| 欧美一级www毛片| 国产黄色在线| 鲁大师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 一级毛片女学护士| 久久青草免费97线频观| 日本人视频18jizz免费| 在线综合网| 成人美女黄网站视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