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7年中國孵化器事業開始探索發展,不斷迭代以來,企業孵化器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業的浪潮,經過經濟轉型、社會發展和科技騰飛的時代,逐漸摸索出孵化器經理人和政府扶持兩方面共同推進、“內外兼修”的發展之路。
在內部,關鍵是要依靠孵化器經理人的職業素養。作為一種特殊的經濟社會組織,孵化器有別于提供產品或服務以滿足市場需求的企業,也有別于慈善機構等以滿足社會需求為己任的機構,“成人達己”既是孵化器的理念,又是它的模式。因此,對孵化器經理人的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時,孵化器得以快速發展,政府在孵化器建設中的外部作用也功不可沒。過去30年,中國各級政府在孵化器的建設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在未來孵化器的發展中,政府也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接下來,我們將分別探索孵化器經理人的六種素養和政府在孵化器建設中的五點作用,共同見證中國企業孵化器的“內外兼修”之路。
孵化器經理人的六種素養
1.社會活動能力
孵化器經理人應當是一個社會活動家。作為孵化企業的共同利益方,在自身資源、能力受限的情況下,利用自己廣泛的人脈,對接其他的社會資源,為創業者提供所需要的支持和服務,隨時隨地精準鏈接需要的資源。
2.企業家精神
孵化器作為一個行業中的個體,無論其性質是公益性或是營利性,都要求孵化器經理人采用恰當的商業模式,以創業的心態來運營孵化器,保有一片創新進取的靈魂和銳意直行的企業家精神,具有不懼失敗、勇于創新、開放開明的胸襟和氣質,這也是為了更好的與孵化器內部的年輕的創業者、外部的大企業與投資機構管理者們打交道。
3.知識積累
創業孵化,涉及的領域、事情、人,實在是復雜。知識爆炸年代里面的新一代創業者,大多知識面比較廣。做為一個孵化器經理人,如果沒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合理的知識結構,很難與他們打交道。因此,除一般性的知識以外,心理學、生態學、社會學、法學、管理學,都是孵化器經理人所需要了解、掌握的知識。
4.專業歷練
專業的人才能做專業的事。專業孵化器的經理人,更是需要經受大量的專業歷練,包括接受過專業或行業的教育,做過行業的宏觀管理,有在行業的大公司或創業公司的工作經歷等等。有過一個行業中的專業歷練,才可能掌握行業規則,擁有相關的資源,為創業者提供專業的幫助和服務。
5.國際視野
不管特朗普們什么態度,全球化都已經發生,不可逆轉。若想讓自己的孵化器發揮更大的作用,孵化器經理人要擁有國際化的視野,著眼于國際競爭和國際資源整合,要將研究開發的國際化、企業發展的全球化、人員技術資本信息的國際流動性、跨國的創業及其孵化等問題融入其思考、謀劃、布局的每個環節中。
6.?情結
情懷可能是一種更恰當的比喻,但這個詞近幾年被玩壞了。我想,孵化器經理人應該懷有這樣一種以助人為樂的小幸福:通過創辦經營一個或一些好的孵化器,助“人”為樂,做自己喜愛的事業,過自己想要的生活,獲得內心的充盈和滿足,同時取得社會地位、經濟回報等社會和自我的成就感,實現自己的人生追求。
政府在孵化器建設中的五個作用
1.?頂層設計
首先是立法。我們有就業促進法、中小企業法等與創業相關的法律,但似乎還缺一部“創業促進法”。在公益性孵化器的定位上,如同其它一些公益性社會組織,還缺乏法律支撐。
其次是戰略。我覺得,中國的發展,已經進入創業經濟時代,我們應當提出、確立國家創業戰略,以創業拉動創新,以創業推動體制改革,以創業帶動產業升級轉型。同時,在孵化器的發展戰略層面,政府也責無旁貸。
規劃是戰略的一種體現,以往科技部和地方政府在這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將來可考慮在孵化器的空間布局、產業布局方面,做更多的研究與規劃指導。
2.出好政策
在中央層面,當前主要為符合條件的國家級孵化器提供稅收扶持政策,未來可考慮適當降低政策門檻,同時出臺面向新型創業孵化機構的專門稅收政策。
地方的政策比較多,多于近二、三年集中頒布,大都很實,真金白銀,但不全是好的,有些簡單粗暴的政策,實際上形成了對市場的扭曲誤導。
出“好的”政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時時傾聽“好的”孵化器的聲音,需要“好的”政策形成、施行、評價、反饋機制,需要深入系統的研究與設計。
3.?改善環境
我們常說,孵化器也需要孵化。孵化孵化器的,是社會環境,政治的、文化的、經濟的環境。
政治體制,以及由此決定的對民眾“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的滿足程度,是政府直接把握的。
教育體制中政府大有可為,讓中國的青少年從小培養創新思維、創業意識,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經濟體制上,還需要政府“端平”民營經濟、國有經濟與外資經濟。
4.?發動與規范市場
“雙創”提出幾年,全國掀起創業熱浪,政府功不可沒。目前市場完全被發動起來了嗎?還沒有。隨著政府政策的持續加溫,大型企業,包括國有大企業,都將陸續投入市場。研究開發機構的創業孵化也將陸續釋放潛能。
這就對創業孵化行業規范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如何協調政府、市場、社會的力量,在準入、標準、評價等方面有更大作為,是個重要的課題。
5. 直接組織
政府有的時候還得親自“擼起袖子下場”。在中央,全國性行業組織建立并發揮作用,國際交流合作以及全球性行業協調促進。地方上,政府直接參與欠發達地區創業孵化機構和新興產業的創辦運營。
編輯:王楠
注:*本文引自財新網文章《中國孵化器的痛點與未來》,作者顏振軍系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研究員。